第1831章

  河桥的两栏杆处有很多向外凸出的部分,呈现出圆弧形,当地官员立即给雍正解释用途,这是春天架设架子击打冰凌的地方。
  让官员讲,只能讲这有什么作用,再多的讲不出来了,偏偏雍正他有一个学霸爹,还有一群卷王兄弟,他就问:“击打的时候如何保证这里不塌陷下去,用了什么做支撑?这种材质能用多久?后面又该如何维修?”
  官员支支吾吾,他也问过工匠,工匠也解释过,但是时间长了,这种场合有紧张,颠三倒四回答了一些。雍正很生气,对周围说:“叫个懂行的过来,朕是监过工的,河南段的黄河大桥是朕看着修起来的,敷衍你们都办不好,要你们何用!一群废物!”
  官员们跪倒了一地,半天没出来一个懂行的。这很明显,参与到工程中的人一个没来。
  雍正更生气了,让这些人跪河堤上去,免得堵了桥,影响了百姓过桥。
  他自己则是在河堤上坐着等,就不信今儿找不来一个修桥的。
  让他更生气的是还真没找来,当初修桥施工的都是本地工匠不假,但是人家修完桥都散开各自干活去了。到现在就是找到工匠的家里,工匠本人不在,急得当地官员恨不得把鞋底子跑出火星子来。
  本地官员不懂,不少八旗新学的小吏们在桥下看得七七八八,甚至还当场绘制了一些图纸。
  太阳快下山的是拿来给雍正看:“奴才等只能看到外面,也只能画出外面的图纸,里面如何尚且不清楚。”
  雍正把图纸接过来看着,想到百岁说过的不偏不倚,他虽然知道怎么玩弄平衡,可是看到这群跪倒在堤坝上的官员,觉得又是这些人就是不争气!
  露脸的事儿居然让他们办得露腚,都想到留几个工匠在这里敷衍一下吗?
  唉!
  雍正长长地叹息,自己也就是年纪大了,没以前火气重,要是放在一起,这帮人早就撸职发配了。弘晖瞧不上他们是有原因的!
  弘历看他火气没刚才那么大了,来找他说话。
  “皇阿玛,让他们起来吧,这里来来往往车辆众多,这些人也都是朝廷的脸面……”传出去不好听啊!
  雍正是真不在意脸面,哼了一声没说话。
  而这时候,当地衙役终于找到了一个参与设计这座大桥的工匠,火急火燎地把人送来了。
  好在这人是个壮硕的中年人,要不然未必能经得住这一路颠簸。
  雍正听说此人是设计者之一,就对弘历说:“让这些人都起来,跟着朕一块听听大匠是怎么说的。”
  此时这些官员才爬了起来,纷纷围拢在雍正身边,听着这个工匠讲述。
  此时夕阳西下,远处的村子生气炊烟,大地上种满了庄稼,显得各处生机勃勃。
  几千年前,圣人从这里出发游历列国,儒学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而几千年后,看似消失的其他学说在儒学显赫了几千年后似乎也在悄然重生,冲破了禁锢,慢慢地破土重生。
  第700章 说将来
  雍正让官员罚跪的事儿很快传到了济南。
  然而是非功过没人能评说,就连雍正的亲额娘乌雅氏听了就“哦”了一声,别的一概不管,私下里也不作评论。
  叫海棠说老太太这才是聪明人,不愧是在康熙宫里混出来的人物,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从来不因为自己养了个儿子是皇帝就对着外边的事儿指指点点。哪怕是和左右亲近的人以及其他儿女私下交流的时候都不会对外边儿的事儿多评论。
  海棠也从各个渠道听说了,甚至这件事还被当成新旧交锋的一件大事。
  在海棠看来就觉得可笑。
  谁是新?谁是旧?
  难道要学着明朝党争?
  想到这里,她觉得这是极有可能的。然而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办的事情,这个事情该怎么解决就看下一代人了。
  让海棠觉得这件事还不能放着不管,因为党争耗元气,耗费的是朝廷的元气,耗的是国力。
  所以他打算和雍正好好地聊一聊。
  雍正的车架走得慢,因为雍正好不容易出来一趟,为了让这次巡视的银子花得值,他下令慢点走,还深入村里看人家的井、猪圈、厨房、粮仓等地方,和村里的老农们交谈,和村里的私塾先生交谈。因为这一路走的太慢,他还没回到济南,反而是去爬山的百岁和安康跟着十四回来了。
  十四和百岁两人差点被抬下车,在乌雅氏跟前哎呦哎呦地叫唤,爬了一次山,两人浑身都是疼的,缓了一路都没缓过来。
  乌雅氏就说:“看看你们两个这样子!十四,你是个长辈,如今人到中年,身体又好,你怎么也跟着一块儿捣乱!赶紧坐好,给孩子们立个好规矩。”
  十四窝在榻上悲愤地大喊:“额娘,我哪里捣乱?!您没看见你儿子现在胳膊腿都动不了吗?疼,浑身疼啊!”
  “不就是疼吗?瞧你那没出息的样子。”她说完看着百岁,她虽然往日疼百岁,对着百岁说话的时候都不会大声,然而今天还是忍不住说了一句:“百岁你也没出息!你怎么跟你十四玛法一样瘫在这里跟块豆腐一样提都提不起来呀?看看你们两个的德行,再看看人家安康。”
  安康抱着一堆从泰山带回来的石头挨个给弟弟妹妹们分。
  她嘴里一边分还一边说:“这是正经的泰山石,你们拿回去镇宅是极好的,别乱丢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