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惊悚推理>月城河港> 第14章

第14章

  为什么这么快,轮渡就靠了岸。
  翟望岳知道哥哥的房子在哪儿,因为他之前作为客人去过几次,凭借淡薄的记忆,他的脚步和申路河齐平。
  申路河不约而同地想起那段回忆,那时翟诚岳刚提了房,没有邀请父母,只是打了个电话给翟望岳,给了个地址,充满了神秘色彩,他好不容易向父母撒了个小谎,请到了不受管辖的半天假期,来到了哥哥全新的房子。
  房子不大,翟诚岳也没什么审美,装修很简单,然而他只要站在那里,这间房子就有了喧嚣扰攘的<a href=https:///tags_nan/wenxinwen.html target=_blank >温馨。
  申路河也在,一开门见翟望岳来,跑前跑后地帮他拿拖鞋,可惜并没有找到,只好笑着对翟望岳道:“那就别换了,穿着鞋,没事的。”
  说罢回过头呼唤厨房里的翟诚岳,因为炒锅的噪音太大,他不得不抬高嗓门,但他的声音就算提高了也不尖锐刺耳,反而十分清亮:“诚岳,小望来了!”
  翟望岳在此之前还不明白,仅仅是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就是件这么值得高兴的事吗?
  他与申路河对视的那一刻,才恍然,假如有那么一个空间能让他自由地逃离,能够受到这样令他受宠若惊的对待,他也会如此高兴的。
  翟望岳最终还是没有将运动鞋踏进光洁锃亮的瓷砖,即使他的鞋面已经是全班同学里最洁白的,但他还是无法忍耐那一点尘埃被带进这个不属于他的地方。
  于是他脱了鞋整齐地摆在在门口的鞋架上,同时瞥到了两双亲密地靠在一起的鞋:翟诚岳的那双更大一些,像艘船。而申路河的则偏正式些。翟望岳觉得它们太刺眼,做完这一切后,翟诚岳已经从厨房里冲出来,一把揽住翟望岳,疯狂揉他的脑袋。
  当时的翟望岳还是个身量未足的初中生,而翟诚岳已经是刚劲有力的大人,翟望岳根本推不开他,只好变成任他搓来搓去的面团。
  申路河从不知道他们兄弟之间的相处模式,好奇地看了一会儿。眼里的笑意越来越深,随后前仰后合地制止翟诚岳:“好了好了,别逗小望了。”
  自从翟诚岳到外省去上高中,兄弟二人的见面机会就越来越少,似乎孩童时同吃同睡的记忆已经很遥远,近乎不真实,翟望岳又正处在青春期最敏感的阶段,每次碰到陌生人一样的哥哥,都不知道如何打招呼。
  他好不容易从翟诚岳那里挣脱出来,食物已经出锅了,申路河不会做饭,翟诚岳也够呛,不过翟诚岳有一招独门绝技,就是在一口锅里做出八个菜——速度很快,但每个都是差不多的味道。好在气氛到了,菜品如何都无所谓了,吃到中间,翟诚岳嚷嚷着:“这么好的日子,我们开瓶酒,小望,你也尝尝味儿!”
  说着就去取开瓶器,家里只有一瓶红酒,是报社的同事送的。翟诚岳在高脚杯里渐次斟上半杯,申路河站起来,骨节分明的手按在翟望岳的杯口上,一脸担忧道:“小望,你别听你哥瞎说,你还未成年呢。”
  翟望岳忽然被申路河的态度激起了些许不忿,他赌气一样掰开申路河的手指,仰脖喝了一大口。对于他来说浓烈的酒气冲进鼻腔和喉咙,他险些呛出来。
  “这下好。”申路河暗暗皱了皱眉,“小望,这样喝容易醉。”
  “到了。”申路河站在房门口。翟望岳下意识地去掏钥匙,房门早已被申路河抢先一步打开了。装饰没什么变化,但由于主人的离去,那些本来平常的家具都蒙上了一层灰色的冷清和寂寥。
  翟诚岳的书桌还没有收拾,他工作的笔记和墨渍一起摊开在原木色的桌面。申路河站在那里,先是颔首片刻,鬓发掉下一缕垂在额头,所有的表情再一次冻成了一块冰。
  随后不知从哪里掏出一副手套,戴上,这才着手去翻找抽屉和书柜。
  翟诚岳在走访和调查中还是更习惯用笔记,认为这样才有利于理清思路。不知不觉间就攒了几大本厚厚的笔记。申路河翻出的是最新的一个,只有这个笔记本的后半部分是空白的。
  翟望岳凑上去,辨认出笔记本上潦草的字迹:鸿光养老院,离奇死亡,受害老人(疑似)……
  后面是几个人名。
  翟望岳的记性很好,默默地把那些人都记了下来。翻过了事件概况,后面则是日期和地点,记录一些和其他老人或护工的对话。
  笔记里还提到,他多次要求见一见养老院的院长,但是都被拒绝了,写到这里他的笔迹变得重起来,笔锋刺穿了薄弱的纸张。
  最后,是一篇报道的标题。还没有写完,就戛然而止。
  翟诚岳的逻辑非常清晰,细节也很严谨,在他不清楚的地方,他都会打上一个问号,在看笔记的申路河眼里,那遒劲的弯就像扎在他心上的镰刀,墨色覆盖不住干涸的血:那些问号,再也不会得到回答了。
  翟望岳看着哥哥留下的东西,恍惚间居然以为自己抓住了那个飘远灵魂的一角。只是他留下的东西过于触目惊心了,把他的死亡都变得幽深。
  他对着申路河,又像是对自己说:“……如果这是谋杀,我知道杀人动机了。”
  申路河合上笔记本,他比翟望岳更看重证据,不能随意地下定论:“就是因为鸿光养老院的事情吗?”
  在这之前,他确实不清楚鸿光养老院的情况,太少的媒体会把目光涉及这个话题,它在犹如一个个重磅炸弹的其他社会新闻中也无法炸起多大的水花——那些老人,从来就不是舆论的重心,声音的来源。只有透过层层的表象,才能接近触目惊心的真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