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作者有话要说:
  he,he,he!
  有反转,男主是不可能死的。
  设置上,李襄长得像母亲,李曜长得像父亲。性格上也是。
  【注释】
  “刀山火海……已过百年”两段地狱描写引自《贤愚经》
  灵山的描写,引自《西游记》
  第94章
  自古以来,天潢贵胄自出生始就伴随着吉兆天相。
  史书记载,尝与神遇,麒吐玉书,梦龙入怀,还有赤光绕室,异香不绝云云。
  很多人对命格之说深信不疑,自幼笃信生而要干出一番事业。
  晋阳王李亘便是其中之一。
  他是当今皇太后嫡幼子,最小的儿子。生时正逢大梁升平盛世,国泰民安,出生那一刻更是更有紫气东来,霞光万丈之天象,当下被司天监批了贵命的。
  亘者,恒也。天地万物谓之恒。可见取名时先帝龙心之悦。
  李亘前半生顺遂无忧,养尊处优,更为先帝所宠爱,直至年过二十五娶妻生子都还未离京,去往封地。
  他的人生自二十年前的吴王案开始改变。
  二十年前,先帝病危,临终之前从寝宫中流传出一封立储密诏,要将皇位传于大梁异姓王,后赐国姓的吴王。
  无人亲眼见过这封密诏,可总有人按奈不住。
  大梁史书对这段记述讳莫如深,一笔带过,只道吴王起兵于吴地,被当年还是皇子的今上率亲军镇压于京畿。
  吴王究竟有没有举兵,有没有谋逆,不得而知。
  大位之争,不止是皇子间的争夺,更是文武朝臣、军功集团,世家大族之间的博弈,是朝廷重新洗牌清算的时机。
  因此,吴王倒后,不仅这一门釜底抽薪,牵连皇子以及朝臣众且广,全部被血腥处置,连根拔起。
  据说,当年的诏狱,人满为患,哀嚎声彻夜不断。而现如今禁中的白玉阶前,还有二十年来从未擦净的血污。
  所有人心知肚明,吴王是否谋逆的真相不再重要。李亘眼睁睁地看着自幼相伴的兄弟被借此机会清算干净。而他,是皇太后拼死保下来,当夜就送出长安前往封地避祸的。
  自此,他如行尸走肉,在封地花天酒地,除了守城守地,别无雄心壮志,将一颗鲜血淋漓的心埋葬得死死的,对曾经引以为傲的命格之说守口如瓶。
  直至他在北地听闻“吴王遗孤”的消息。
  这四个字轻浅如波纹,一旦在心间荡开,激发了他对自己曾经至高至贵的命格的渴望。
  李亘知道,这是他今生仅有的机会了。
  俗言道,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要么,烂死在封地,下半生依旧三缄其口,两耳不闻,亦迟早要被清算;要么,放手一搏,去靠近他本该有的命格。
  李亘只犹豫了一夜,就选择了后者。
  可此刻,他高坐马上,望着眼前混乱的场景,头一回生了悔意。
  他召来定襄王李奎一道兵谏,是因为他深知他一腔热血,一向为当年吴王之冤愤愤不平,可轻易为他所用。可李奎和他的定襄军此时却因北匈兵事,匆匆退场。
  他的另一名盟友,承义公主李氏,还在不断劝说他和她一起攻入长安城,取皇帝首级,还说要扶他坐上皇位——即便,他们已失去了兵谏的先机:
  皇帝已发罪己诏,下令抚恤当年受吴王案牵连的冤屈之人。
  而他们的主帅,吴王遗孤已认下皇帝的罪己诏,与长安议和,并以身殉,彻底断了他们出师有名的正当理由。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李亘已萌生了退意。
  此刻撤退,只是藩王无诏入长安,不过被御史弹劾几篇奏折。可一旦发动攻城,那便坐实了谋逆之举。
  李亘下了马,望着被军医围着送入后头军帐的吴王遗孤,对着已近歇斯底里的李氏,摇头道:
  “他未穿甲胄,且箭伤正中心口,生还之机渺茫,不死也是重伤。如今没了吴王遗孤,我们何来动兵之由?”
  李氏拂袖,恨恨道:
  “没有他,我们照样能举兵!当年之事,难道一封罪己诏,就那么算了?开弓没有回头箭,李亘,你是怕了不成?这份担当和胆略都无,就算我把皇位捧献于你,你也坐不起!”
  李亘不受她激将,淡淡道:
  “师出无名,就是谋反。就算坐上皇位,也是逆臣之名,终不会长久。若非有吴王遗孤,我不会出兵助你。”
  李氏心中愤恨至极。她苦心多年,精密谋划的全盘大局因洛襄所行,分崩离析。
  就在此时,她听到后面传来的马蹄声。
  一队人马,风驰电掣自天际处奔涌而来,马蹄卷起的风烟茫茫一片,连结天地。
  李氏极目远眺,一眼望见了熟悉的乌兹王军旌旗。不止是乌兹王军,在他们身后,还有数十支西域各国的军队,万马奔腾,正在疾驰而来。
  为首领兵的女子,一袭猎猎红袍银甲,身披万千华光,正一声又一声呼喊着一个人的名字。
  李氏深黑而死寂的双眸在这一刻亮了起来,又有一计涌上心头。她一把拉住要正欲纵马离去的李亘,狂喜道:
  “乌兹王军来的正好!李奎无胆无谋,临阵脱逃,我们少了一半的兵力,正好由乌兹王军补上。真乃天助我也。”
  <a href="https:///tags_nan/qingyouduzhong.html" title=""target="_blank">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