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太子会意,起身看着群情激动的那些嘴脸 扬声道:
  “皇叔说的着三种作物是否也可以叫做土豆、红薯和玉米?”
  太子话语落下,热闹的宫殿落针可闻。明王表情到没有什么变换,倒是董知瑾面色陡然变的灰白。
  太子却笑眯眯的对着圣人拱手之后,“父皇请原谅儿子的自作主张,给众位臣工准备的压轴好菜,现在就要上来了。”
  圣人满意的看了太子一眼,微微颔首。
  太子拍了拍手,从后面鱼贯而出的上菜宫女,每人手里端着三样菜品。
  “牛肉炖土豆,拔丝地瓜,松仁玉米。”唱菜的太监洪亮着嗓子报出菜名。
  随着他每说出一道菜品,董知瑾的面色就苍白一分,眼神里全然是不可置信。
  她穿来之前,是个从小在国外长大的abc ,对国内的历史知道的很少,连朝代表都背不全的那种。
  她所知道的历史都是回国后看的电视和了解的,若是问他康熙的九龙夺嫡是谁登基。
  她知道是大胖橘,也就仅此而已了。
  第117章 将军在上延年益寿39
  三道菜品出现后,臣工家眷们满口称赞牛肉炖土豆的绵软诱人,拔丝地瓜新奇甜美,松仁玉米鲜甜可口。
  户部尚书也绘声绘色的讲述了圣人接到张小将军的种子之后。
  如何重视,如何亲自参与种植和收获,最后产量是什么讲述的跌宕起伏,声泪俱下。明显把董知瑾的那个荒诞的故事给比了下去。
  “圣人有德,天道眷顾,赐下祥瑞无数,民心所向,保佑我朝福泽深厚。。。”
  最后他熟练的以马屁结束,圣人面上的笑容越发的好看了。
  他看着面前的三盘菜品,深觉自己也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千古一帝了。
  太子看着失魂落魄坐在位置上的董知瑾和明王几人,眼底的厉色一闪而过。
  。。。。。。
  张倾一路往海州方向,中途拿下了许州和归德府,蛮子现在已经知道了张倾制胜法宝---改进的八牛弩。
  他们也想出了许多方法来防范,也曾想弄一架进行拆分改造,皆都没有好的效果。
  反而在张倾的闪电战中,屡屡丢了州府,加上蒙古那边不知为何开始大规模的在边境活动,让他们不堪其扰。
  据说西夏也在蠢蠢欲动,总之这一切都让蛮子有些自顾不暇。
  好在张倾拿下了许州和归德府后,就回到了海州蜷缩不出,让他们能够应付蒙古的虎视眈眈。
  除夕前的海州城里,寒意十足,带着海气的寒风吹过瓦蓝的天空,
  把家家户户的花生香气吹散到任何角落。
  大家都沉浸在高产的几种作物里的时候,很少有人去在意平平无奇的花生。
  直到大家把粮食都收完后,才看着地上有些枯黄的苗,想要知道这个又是什么祥瑞。
  收获后略微有些失望,既不管饱,也不美味,略微显得有些鸡肋。
  可当城里竖起一座工坊的时候,日日飘着诱人的香味,大家才知道,原来除了菜籽,花生也是可以压榨成油的。
  而且这种榨油的方法用在菜籽上,出油率也更高了。
  同那两个白人晃荡半圈的朱六回终于回来了,当他经过三个大夫确认身体略微有些虚弱,没有携带病毒后,结束了七天的隔离生活。
  踏入海州城的时候,眼睛睁的比他从特意派人绕道吐蕃,用一斤海盐换回来的牦牛眼睛睁的还大。
  “这是什么路,竟然如此平滑干净!”
  朱六回用用力的跺了跺,感受着地上的坚硬,心中的诧异更浓了。
  一副斯文打扮的老三得意的笑道:“这是水泥地面。”
  朱六回又指着宽阔街道两边的灰瓦白墙的三层小楼道:“这是什么建筑?”
  老三洋洋得意,鼻孔朝天的开口:
  “这是徽州的流浪匠人和小将军一同设计的,好看又结实,屋里有炕,冬暖夏凉的!”
  海州、密州等地属于冷海区域,冬天极为寒冷,每年冬日都会有寒灾,冻死之人不计其数。
  棉花在南北朝的时候就传入中原了,但很少有人种植,只被人当做观赏植物。
  泉州的商队采购单子上,就有张倾写的棉花,从天竺等国一船一船的采购。
  而后做成棉袄,纺织成棉线,再大规模的种植,不过就是这一年的事情。
  朱六回眼睛几乎都转不来了,他觉得自己只是出海了几个月,而不是一辈子,为何回来后一切都变了。
  尤其是看着一群干干净净的半大小子,口中朗声读着:‘三五十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如此押韵的口诀的时候。
  他觉得自己仿若置身于宁外一个时空。
  老三满意的看着自己的前老大,现老二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这是学堂里的学子,只要有户籍,爹娘有工作,都是免费上学的。小将军还建立了医馆,若是生病了可以用拿着户籍去免费看病。。。”
  老三同时沾沾自喜道:“现在好多北地的宋人,都不愿去新都了,都是千里投奔我们这四个州的。来了之后,只要身份和思想没问题,统统都分房分地!”
  朱六回看着比平日多上几倍的人群,又打量着房屋窗户上大块的琉璃,单单就这一块琉璃,在吐蕃可以换四头牦牛。
  他脑子此刻有些嗡嗡的,耳中听着老三滔滔不绝的介绍,一个巴掌就拍在他的后脑勺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