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朱诚背着个小包袱,牵着那匹村长家里的小矮马,张倾坐在朱厚照送来的枣红色的马上,总感觉身后的肥肉在挤自己。
等到夕阳把几人的影子拉长的时候,总算了到了村口,朱氏得意的坐在高头大马上。
身后跟着一对呼天喊地的小娃子,口中念着着:“骑大马喽,秀才娘子骑大马喽。”
伴随着孩童的叽叽喳喳吵闹,每家每户门口都站了人,看着风光归来的母子两人。
好些双眼睛都亮亮的看着朱氏屁股后头那半扇肥猪肉。
。。。
时间一晃到了春节。
朱诚也在前天穿着自己的幺姑给做的新衣服,还有自己成日带着两只猎狗在山里打的猎物。
背篓里背着张倾指导朱氏做的三种口味儿的腊肠,跟着去城里采购的村人一同回去了。
上次回来朱氏先把欠每家的钱都还了,还适当的添上猪肉,让大家心服口服。
张倾依旧保持着每日清晨起来读书,夜晚温习功课的习惯。
把张松之留下的书籍基本上都吃的透透的,在陈嘉平一家被捕之后,系统本来过半的能量变满了。
张倾这些日子领略了李白诗词里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也和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共情过。
更是见识了考场上那些文人前辈们如何在科举场上排除万难,奋笔疾书。
也跟随过孔圣人的步伐,徒步过七国而不得志,最后找到属于自己的道。
也在黑暗污秽的<a href=https:///tags_nan/xihan.html target=_blank >西汉监牢里,看到那个忍着病痛折磨的男子,书写着千古名篇。
更是看到了始于宋朝的四书是如何由来的,看都了朱熹是如何日夜苦思冥想,只为留名青史的。
这一切的身临其境,让张倾觉收获颇多的同时,那种熟悉无比的感觉又来了。
似乎这些东西她本身就会,只是被封印住了,但灵魂自然的共鸣让她觉得她曾经就是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
想不明白,张倾就不想,终归会有答案的。
大年初一,后山的坟茔处,朱氏和张倾把坟前的白雪清理干净,摆上贡品,烧完纸钱。
张倾跪在地上给张松之磕了三个头。两只狗也规规矩矩的蹲在旁边。
朱氏一边流泪一边絮絮叨叨的讲述着这几个月的变化。
“倾哥儿虽然不如相公颇多,但也十分努力,已经把相公留下的书籍都看完了。比相公多花了一个月。。。”
“过年前给村里人写对子,字体也写的像模像样,虽然比不得相公写的俊逸,但也是能看的。”
张倾面无表情的听着,没想到张松之竟是如此之人。
朱氏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说的有些忘我。
张倾感受着耳边传来寒风。
心中想着有个给神人设的美化自己的父亲,作为天才的后代,她还得更努力才是。
????????????????????????
这里开始把吐蕃改成乌思藏,不让审核似乎总卡。
第143章 首辅大人流芳千古17
春去秋来,一晃张倾的孝期过了,她只需要等到春日到来,去县城参加童生考试即可。
两年多过去了,马上十岁的张倾身高只长高了一丢丢。这让朱氏忧心不已。
同村里的妇人聊天时候就骂道:
“瓜娃子,非要给他爹守孝,半点荤腥不沾,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大人都受不了哦。”
村里的妇人笑着附和的同时,眼神飘过蛮婆娘越发粗壮的腰身。
张倾的生活日常就是,日日读书练字,家里的粗活重活,朱氏不让她碰上半分。
县城的老朱家,每个月都会送来或多或少的银钱,这是朱家的几个舅舅和舅妈一致同意的。
因为他们得到张倾的卤肉方子,发现里面就算放破木头煮一晚上,也是能下饭。
如今老朱家已经在城南和城北各开了一家卤肉铺子,里面只要能入口的,都卤的有。
朱家因为张倾,同官差也算是搭上了些许关系,县令都专门过来买过几次。
县城里各家各户招待客人时候,定然也少不了老朱家卤味儿。
所以那些眼红的人,只好憋着。
大家可是记得张县令烧的第二把火,别说庆广县翻了天,蜀中的天都要捅破了。
听从京城来的商队说,这事儿传回京城,皇上发了好大一顿脾气,首辅大人都被申饬了。
户部更是从头往下换了个干干净净。
而那些被带走的掌柜和老板再也没有人见过,如今的商税大家都是老老实实的交着。
所有人都在等第三把火怎么烧,结果一等就等了两年多,张县令只是关注民生,办了学堂之后,就安静下来。
又是一年春节,张倾和朱氏加上两只狗,面对一大桌子丰盛的饭菜,有些索然无味。
或者是朱氏索然无味,每年到了张父的忌日和大年初一,都是这个神经大条的妇人最低落的几天。
“若是你爹还在,我儿就不用这么辛苦了,也可以像村长家的小孙女那般,上门提亲的人定然踏破了门槛。”
朱氏看着越发清秀的闺女,浑身上下的气度,就比自己的死鬼相公差上那么一两分。
“娘,等到今年二月,我就去县城考童生,张县令说了,我只要发挥正常,定然可以考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