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助教人选除了柯小夏,再无二人。
  一天5工分。
  怕大队长不愿意,祝明华还愿意把自己工分让出来:“助教其实就是帮助我们教学的岗位,如果大队长觉得有些多余,不愿意出工分,那也没关系。”
  “我和黎朝阳当老师不都是一天10工分嘛,那我出3工分,黎朝阳出2工分,这样5工分不就出来了。”
  最后各退一步,大队长愿意弄助教的岗位,但只愿意给1工分,其他四个工分,只能祝明华和黎朝阳从自己工分里给。
  两人都挺心甘情愿的。
  柯小夏也挺高兴。
  柯奶奶对此也没说什么,毕竟这看上去的确是个体面的稳定工作。
  大伯母倒是有些酸:“我们小春十八岁,做这个不比小夏合适。”
  柯妈妈翻了个白眼,不客气道:“这又不是年龄大就合适的,我们小夏能被选上那是因为她爱学习,咱们家就小夏认识的字最多。”
  *
  学校虽然建成了,但其实来上学的人并不多。
  因为一学期要交一块五毛钱的学费,这还是因为自己大队的学校,便宜了五毛。
  像他们之前去别的大队上学,都要交两块钱的学费。
  学费里包含语文和数学两种课本。
  六个作业本、三支铅笔、一块橡皮。
  比起花钱让孩子读书,他们宁愿让孩子在家里干活。
  哪怕是愿意送孩子上学的人家,送来的也只有男孩,同样年龄的女孩他们并不愿意花那个钱送。
  甚至有些人是送来了,但却不想交学费,想着白嫖的。
  遇到这样的,大队长直接脸一沉:“课本一块,学杂费五毛,大队可没赚你们一分钱,别给我搞这套,不愿意拿钱还送孩子来干什么?”
  大队长还是很有威信的,他脸一沉,那些想白嫖的就怂了。
  最后来上学的,也就二十三个。
  有十几个还是周边村的。
  值得一提的是,开学的前天晚上,柯奶奶偷偷给柯小夏拿了一块五毛钱。
  柯奶奶说:“咱们家穷是穷,真要供一个孩子上学还能供的起的,就是家里那么多孩子,供谁其他两房都不满意,那干脆就一房不供。”
  “你现在这个工作是个好的,你拿着这学费,把课本啥的买到,好好学。”
  “等你学会了,也回来教教他们几个,他们要是不愿意学就算了,要是愿意学,你也上点心。”
  柯奶奶是一个很严肃的老人,她不偏心,对谁都是一副样子,家里大大小小都怕她。
  柯小夏以前也没觉得柯奶奶有什么突出的,只觉得她不偏心这一点还挺不错。
  可这一刻,柯小夏突然清楚了柯奶奶的智慧。
  她没什么学问,也不知道‘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
  可不知道这句话,不代表不明白这个意思。
  这些年来,她一直维持着家里的公平性。
  可能小的时候,家里是穷,穷的一个也供不起。
  可到了现在,哪里还能供不起一个人呢?
  可供了,又该供谁呢?
  供三房6岁的柯小林?还是供二房8岁的柯小河?
  不论供谁,总会有人觉得不公平。
  而柯小夏之所以能拿到这个工作,柯奶奶不说什么,也是因为这个工作来源是柯小夏自己努力,和柯家无关。
  柯小夏感觉有些眼热。
  “我会的,会努力学习,也会努力教他们。”
  “等以后,我还会努力赚钱,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天天吃肉了。”
  柯奶奶摸了摸柯小夏的头:“好孩子。”
  第21章 七十年代的路人13
  从此,柯小夏的日常,变成了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学习。
  现在天气越来越冷,已经不用上工了,柯爸爸他们也开始专注伺候家里的自留地。
  家务活自然是落到了大伯母、柯妈妈她们身上。
  家里现在都在为过冬做准备。
  柯小夏还不忘谨记柯奶奶的话。
  下午放学后,就回来拉着得空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学习。
  导致跟柯小夏同辈的看到柯小夏就想跑。
  柯小山:“我都20了,这么大了,也会写自己的名字,再学这些也没啥用,就不学了啊。”
  柯小春和柯小山一个说法,而且柯小春是真的在相看了。
  管不了这两个,柯小夏只能把目光放到柯小树身上。
  柯小树很痛苦,柯小秋也很痛苦。
  “姐,你是我亲姐,咱俩一样大,我几斤几两你还不清楚吗?你去盯着小河和小林吧,他俩年龄小,就该多学习,别整天胡乱跑。”
  “我年龄大了,我还要干活呢,就不学了啊。”
  柯小秋跑了,柯小树也偷偷溜了。
  最后只剩下柯小河和柯小林。
  三个人大眼瞪小眼,最后是柯小林乖巧道:“小夏姐,能不能暖和了再学啊,现在好冷哦。”
  柯小河迫不及待的点头:“是啊是啊,现在太冷了,还是明年再学吧。”
  柯小夏冷笑。
  几个大的跑了,这两个小的还能再跑了不成?
  柯小夏转头就去告状了。
  然后这两个就被教训了一顿,不得不跟着柯小夏学习。
  *
  要说柯小夏成了助教后,最方便的是什么?
  <a href="https:///tags_nan/qingyouduzhong.html" title=""target="_blank">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