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7章

  至于这边的工作,等以后再说。
  第1891章 陆建国和李金凤的信2(5更)
  郭爱明要去安武县,最先想到的,就是和陆老爷子诉说。
  郭颂和陆明芳两个,打从去了乡下,就没有来过任何消息,不过没有消息,就等于是好消息。
  郭爱明也放心。
  她去找陆老爷子的时候,陆老爷子已经收到李金凤一家子的信,好几天了。
  几乎每天,陆老爷子都要捧着信看半天,一个字一个字的看,一行字一行字的读。
  郭爱明见到了,自然好奇。
  找陆老爷子借了信,她对李金凤和陆建国既羡慕,又祝福。
  她也希望李金凤和陆建国能有幸福的日子过。
  “外公,有件事儿,我想和你说一下。”
  郭爱明这么说,等于告诉陆老爷子,这件事儿,她已经决定好了。
  陆老爷子也没问是什么事儿,反倒和郭爱明开口,“想做什么,就去做,趁着自己还年轻。不过也要注意安全,现在应该将生命放在第一位!”
  陆老爷子从未打听过外面的事儿,但却给郭爱明一种他知晓一切的感觉。
  “好!”
  郭爱明有了陆老爷子的支持,胆子大了不少。
  不过她去南省的计划,很快就搁置了。
  她买不到去南省的火车票,火车站每天都挤满了人,年纪轻轻的,而且穿着各异,有些手臂上还带了红袖章。
  江北大街上,人来人往的,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好像越来越多了。
  买东西也越来越不方便,就算是去发个电报,也要排上大半天的队。
  郭爱明给赵明诚拍了电报,这种情况下,她暂时不能去安武县了,只能等来年开春,再看看情况。
  ……
  李金凤去赶集那天,陆建国不在家。
  三个孩子,她一个也没带,全送到了大队长家里,让大队长夫人帮忙照看。
  镇上的位置,李金凤一早就打听过了,原本是打算一个人去的,可一出大队,就被本村的妇女同志给叫住了。
  “李同志,去赶集呢?”
  这边赶集不是每天,一个月有两次。
  月初一次,月中一次。
  遇上农忙,时间会往后推,总之一切以农活儿为主,和红旗大队,李村生产队差不多。
  这群妇女里,有李金凤见过的,她也就放心跟着妇女们一起去买东西了。
  “李同志,我看你长得白白净净的,不是咱这儿的人吧?”一个妇女同志,主动问李金凤。
  李金凤不想提江北,只道:“我是南方一个小农村的。”
  李金凤这么说,倒也不怕她们拆穿。
  陆建国和身份,属于保密性质的。
  就连这个大队的大队长和村支书也不清楚,只知道,陆建国在这附近上班。
  “南方在哪儿?有咱们县城那么远吗?”另外一个妇女问。
  她们多数没有出过远门,对外面的世界,倒也谈不上向往,就是单纯的对李金凤好奇罢了。
  当然,还有李金凤三个孩子。
  很多人还没见过长得那么白胖,那么好看的小孩儿。
  “大概更远!”李金凤道。
  “哦,那是挺远的!”
  在她们心目中,县城就是最远的地方。
  第1892章 赶集1(6更)
  李金凤和几个妇女,走了差不多两个小时。
  到集市上,大家才分开。
  李金凤之前没赶过集,头一次见这么多人,还觉得新奇。
  她在附近逛了一圈,发现大家卖的,多是一些手工制品。
  自己手编的竹篮子,自家烧的陶罐,瓦罐。
  吃食什么的,基本没有。
  这些东西得去镇上,也就是公社的供销社,凭票证买。
  李金凤挑了两个竹篮子,瓦罐也买了几个。
  他们在这边的碗筷,都是来了这边之后,工作人员代买的。
  李金凤空间里,倒是有碗筷。
  碗还是白瓷碗,可这种东西,她拿出来,太扎眼了。
  虽说这个时候,大家不会留在别人家里吃饭,可也不排除,他们吃饭的时候,别人闯进来。
  所以,最好的法子,还是入乡随俗。
  该用洋瓷碗的用洋瓷碗,该用瓦罐的,用瓦罐。
  买了这些东西,李金凤又去供销社看了一下。
  这里的供销社,比她之前见到的所有供销社都要小,货品也不齐全。
  点心就只有一些粗饼,蛋糕、桃酥饼,罐头什么的,都没有。
  当然也许有,不过可能被人捷足先登了。
  小地方,最是讲关系,最是讲人情。
  当然,小地方也有小地方的好,至少这种时候了,一切看起来,都还挺平静的。
  点心什么,李金凤是指望不上了,幸好空间里还有吃的,也不会亏待三个小的。
  李金凤在供销社买了两丈布,准备拿回去给家里三个小的,做衣服,做鞋面。
  到了这边,什么都得靠自己,能购花钱买的,她就得花钱买,尽量少动用空间。
  李金凤买完东西,手上已经提不动了。
  想到还有两个小时的路要走回去,李金凤头都大了。
  幸好回去的时候,运气不错,遇上了在县城里开了会,坐小毛驴回去的大队长洪刚,还有妇女主任王小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