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3章
“建小学,咱们在自己大队建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学,不仅收我们大队适龄的学生入学,还收隔壁两个大队的学生,这样一来,大家不用去公社念小学,孩子们读五年出来,拿的也是正规小学文凭,等年纪大了,再由父母安排去县城念中学。”
李金凤的话,让洪队长喜不自禁,他那布满皱纹,黝黑的脸上,春光满面,笑容不止。
“这个好,要是咱们大队有小学,就不用娃儿们累死累活的去公社了。”
第1935章 准备工作
洪支书和朱主任也表示这个主意不错。
“只是这建学校,是不是得上头批准?咱们这得找谁?麻不麻烦?费不费劲儿,要多久的时间?”
洪队长一辈子和种地打交道,再就是管管大队的人。
你让问他麦子咋种,菜地里咋浇肥,这他清楚!关乎到建学校,他可一件事儿,都不清楚。
“关于办学资格方面的事情,我可以找人帮忙处理。”陆建国开口。
手续方面的问题,陆建国可以帮忙解决,倒不是什么难事儿。
不用和上头的人打交道,这让洪队长放了心。
“不过,批准建学校,只是第一步,还有学校选址、老师,还有学生生源……”
陆建国早上提出来的问题,李金凤又一并和洪队长说了。
毕竟,一旦决定了建学校,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得考虑好才行。
有李金凤的详细介绍,洪队长对这件事儿,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大家最后商量了一下,兵分三路,陆建国负责资格问题。
洪队长负责学校选址,当然要是有了上面的建学校资格,还能去公社申请到一些建筑用的材料,比如瓦片、木块什么的,不过木块自己大队也有,可以用来做书桌和讲台,到时候粉笔和黑板之类的,估计也要申请,至于有没有,就得看公社那边了。
至于教书的老师,等建成之后,李金凤负责找,要实在找不到,就她负责顶上,具体的报酬,到时候建了学校,看看有多少学生,再确定,总之还是洪队长那句老话,不会让李金凤吃亏。
陆建国和洪队长都是实干型的人。
陆建国在家里待了两天,一回去工作,就让人帮忙去办各种手续。
等到建学校的手续办下来的时候,虽然已经过去三个多月,进入了十二月,但比起一般地方建学校各种审批手续,已经算快的了,最重要的是,大队的人,都不需要出面,事情就全部办好了,特别省事儿。
至于洪队长,也选好了一处地方建学校,就在本大队。
也不需要全部重建,他选的地方,从前是一个仓库,是大队放粮食的地方,那里有三四间茅草屋。
之所以废弃不用,还是那里离麦田太远的缘故。
现在大队的仓库在大队部,就着大队部的院场做晒谷场,晒好的麦子、大豆、高粱之类的,就近全部放在大队部的仓库。
那边环境不错,后面就是山,而且还有一个很大的院子,到时候建了学校,孩子们平时课间活动,也有地方。
还有一点,这附近没怎么住人,到时候也不用担心,孩子们上课被打扰。
李金凤去那边考察过,觉得各方面都可以,只要将房子修缮,屋顶重新弄,再修一个屋子,给老师做办公休息的地方就行了。
审批手续下来之后,洪队长靠着这些公文,借钱在公社买了一批瓦片,想赶在过年之前,将学校建下来。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掀起了知-青-下-乡的狂潮,大队担心的老师问题,很快也能解决了。
第1936章 远方来的建设者1
十二月份,学校还没放暑假的时候,郭爱明发了电报过来,征求李金凤的意见,她想辞去在江北的工作,去南省找赵明诚一家团聚。
李金凤给她回了一封电报,让她去和学校申请,看看能不能跟着第一批学生下乡搞建设,地点就在南省,安武县的红旗大队。又或者……去红旗大队所在的幸福公社小学做小学老师。
去大队,她就只能干些农活儿,和农民一样,靠工分生活。
去公社小学,她依旧可以拿国家一份工资,不过肯定比江北低。
这两种选择,最大的便利,就是江北这边学校的工作,还能保留,以后想回来也方便。
不过要做到这两点其中的一点也不容易,得找赵中兴商量,让他想想办法。
李金凤的电报回过去没多久,郭爱明又回了信,她选了李金凤提供的第二种办法,去公社小学教书。
她按照李金凤说的,联系了赵明诚,再让赵明诚去找赵中兴联系公社小学那边。
总之,到放寒假的时候,她去了南省,等来年公社小学开学,她就能去那边教学了。
……
郭爱明这边的问题解决,李金凤这边,也迎来了一批知识青年,一共十个,是从全国各地来的。
最小的初中毕业,过了两年,直接发了高中毕业证,现在十六岁。
最大的,高中毕业那年学校停课,停课两年,也发了高中毕业证,今年二十岁。
洪队长接到通知,他得安排这群人的住宿问题,当然国家会补贴一部分钱财。
另外,他们吃饭问题,前期也由国家负责,等到大队第一次分粮,他们就要自力更生了。
中间这段时间,他们要跟着大队的人一起上工下工,一起赚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