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8章
李金凤是九点准时去的。
一见到李金凤,所有的眼睛,齐刷刷的都看着她。
沈玉兰只说有人要买白色棉布,可没有说是谁。
如今见到本人,多多少少有些惊讶。
瞧着很年轻,也很漂亮,但是也看不出到底是不是有钱人。
至于买棉布的用途,在场的,倒是没人去想。
因为想了也没用,又不能替他们解决职工的奖金问题。
对他们来说,怎么将手上积压的布卖掉,换成钱,才是正道理。
这几年,不少国营厂的效益,连连下降。
产能下降,产值降低,厂里一年又一年的,拿不到奖金和奖励,员工的积极性,也跟着降低。
要是再不想办法,还不知道,会怎么样!
李金凤突然提出要买大量的棉布,虽然没办法彻底根治目前的问题,但是熬过短期,就有机会。
说不定,厂里的订单突然增加,问题直接全解决了!
……
李金凤人来了,大家争议的问题,反而比较好解决了。
总之就是一句话,坐下来谈就是了。
“这位就是李同志?你倒是说说,你到底想买哪一个棉纺厂的布?”性子急的,棉纺厂负责人,直接就问了。
这么得罪人的事儿,李金凤当然不会直接说。
“其实大家的布,我都想要,毕竟我买走了布,大家就不用辛辛苦苦,亏本搞促销了。
只是我手上资金有限,总共也买不了多少布,可能一个纺织厂的布,我都消化不了。
这样行不行?你们各自都写下自己的心里的最低价格。谁的价格最低,我就要哪家纺织厂的。确定合作对象之后,我再单独和那家纺织厂谈!”
李金凤让大家各自将自己的心理价格写下来,谁的价格低,李金凤用谁的。
这事儿倒也不得罪人。
大家基本都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有人压了一两分的价格,也有还将价格抬到两块一一米的。
倒是省城第一纺织厂和第二纺织厂,竟然默契的都降了一毛钱。
也就是说,一块一,李金凤就能拿走一米白色的棉布。
这价格,算是历史最低了。
最终,省城第一棉纺厂和第二棉纺厂,以一块一一米的最低价,被李金凤选中,成了合作对象。
选中他们之后,就只要单独和他们两个厂谈细节了。
暂时的结果是,两个纺织厂将厂里积压几年的存货,一次性,全部卖给李金凤。
其他各市县的纺织厂,则需要另外想促方法。
事情一旦定下来,也没有什么好再争论的,就剩下签合同,以及之后的执行问题了。
其实李金凤一开始,想要的就只有第一棉纺厂和第二棉纺厂的棉布。
供货地近,不用等,质量方面,也有保障。
之所以让沈玉兰将这件事告诉这么多人,目的自然是想拿到最低的价格。
一块一,虽然和供销社促销价比起来,只低了一毛钱。
但这一毛钱,差不多就代表了两个纺织厂的底线,也是李金凤能够争取的最大利润。
第2947章 做一大笔生意6
每米降低一毛钱,货少不觉得,货一多,问题就大了。
不过两个棉纺厂也不在意这一毛两毛的,重点还是清库存。
只有这样,才能集更多的财力和物力,专心做的确良。
省城两个纺织厂的钟厂长,以及孟厂长和李金凤一起商讨供货的事宜。
孟厂长是老人精,对李金凤买白色棉布的理由很感兴趣。
旁敲侧击的问李金凤,“李同志应该知道市面上,白色棉布是个什么情况,你买回去,可不一定会赚钱,搞不好,要亏本了。”
李金凤也不瞒着,“这么买回去,又卖出去,肯定亏本。”
“那你还……”
“也不瞒着二位,我就是想赚个差价,将棉布再加工。”李金凤道。
“加工?怎么个加工法?”孟厂长看着李金凤。
有些事情,反正迟早都是会被知道的。
更何况,她将十几万的货送去印染厂,有心的,都清楚。
“染染色,再拿到市场上卖!”
市场上的红色棉布和蓝色棉布是两块一,也就是七毛钱一米。
若是全卖出去,相当于一米赚一块。
孟厂长和钟厂长彼此看了对方一眼,两个人的想法,竟然出奇的一致。
他们都觉得,李金凤会亏本。
虽说花棉布每米能赚这么多,可前提是什么?
你能卖出去,才能赚。
他们供货的,又怎么会不知道,现在市场上最火的,到底是什么布。
的确良啊!
棉布已经过时了,不要布票,都没有什么人买。
往后,的确良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棉布也会退出市场。
“小姑娘,别说我没提醒你,你这一遭,容易亏本。”孟厂长道。
“做生意嘛,亏本不亏本的,总得做了才知道!你们两位的价格,我很满意,我手上有十五万,分给你们两家一人一半,等于你们一家公司,得给我提供六万多米的白色棉布。质量这块儿,我也不多做说法了,反正市面上供给是什么质量,到我这儿,就是什么质量。”
“行!”孟厂长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