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章

  江辞摇了摇头:“在下因意外失去了一些记忆。”
  白玉堂蹙眉,心里暗自嘀咕。
  难怪江辞没有跟着晏姑娘一起回来,这半年里晏家人再也没有主动提起过江辞,原来他失忆了。
  “那你可记得晏姑娘?”
  江辞听白玉堂主动提起晏殊,心里了然眼前这个人是了解他和晏殊过往的。
  他逐渐发现,只要是与晏殊相关的人他似乎都忘记了。
  “你说的是晏殊?”
  温玉堂喜道:“你记得她?”
  江辞轻笑一声:“我回来后不止你一人在我面前提起她。”
  白玉堂亮起的眸子又暗淡了下去。
  “你竟然连晏姑娘都忘记了?”
  “她对我很重要?”
  “当然,曾经的你将她看的比自己得命都重要。”
  江辞了然的挑了挑眉,很好,看样子他曾对这位嫂嫂不止喜欢那么简单呢。
  “与我说说她的事吧。”
  他想多了解一些过往,心不会骗人,他见到晏殊的第一眼就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二人走到一处凉亭内坐下,温玉堂讲述了逃荒路上和来到信阳府后发生的事,江辞默默听着,仿佛亲身经历了一遍。
  “晏淮?”温玉堂看到前方路过的身影,急忙出声喊他。
  晏淮停下脚步,目光朝凉亭内看来。
  当看到江辞时,他的脸色顿时一沉。
  江辞竟然回来了?
  想想也是,乡试马上就要开始了,他这时候回来应该就是为了参加乡试的。
  温玉堂朝江辞看了一眼,后者的目光落在晏淮身上。
  眼前这位是她的三哥?
  晏淮沉默了片刻,还是径直走了过来。
  虽然他不想与江辞再有过多接触,可江辞失忆并非他所愿,身为同窗,曾经还多次共患难过,自己也不会去记恨他。
  既然遇到了,同窗之谊也应该上前打个招呼再走。
  “江公子是回来参加乡试的?”
  江辞点头应是,想借此机会与晏淮多聊几句时,前方突然传来惊呼声。
  “走水了,大家快来帮忙啊。”
  三人同时朝东边的漱玉斋看去,温玉堂率先站起身:“不好,那是书斋的方向。”
  书籍就是学子们的命根子,漱玉斋是白鹿书院免费对学子们开放的书斋,那里着火可是大事。
  晏淮也紧跟着站起身朝漱玉斋的方向跑去,江辞眼角余光朝四周扫了一眼,一抹黑影在不远处的花园树木后一闪而过。
  他暗自轻嗤一声,这把火来的可真是时候。
  第589章 江辞订婚了?
  三十里镇
  晏殊、刘寒月一起到田地里视察收成情况。
  晏二生和三十里镇的张里正满脸笑意的迎了上来。
  晏殊期待的问道:“爹,今天收成怎么样?”
  晏二生激动不已,眼角的褶子都笑出来了:“刘家田庄和三十里镇的收成都很不错,每亩地能达到三千多斤马铃薯,足足比山地多增收一倍有余。”
  张里正也是一脸喜色,大家伙儿忙活了一上午,看到田地里堆成小山丘的粮食,一个个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二公子、晏姑娘,你们真是我们三十里镇的大恩人啊。”
  刘寒月道:“马铃薯的种子是晏姑娘提供的,你们的确该感谢她。”
  晏殊笑道:“先不说感谢谁的话,我看大家都在地里忙活,张里正,这批马铃薯要多久能收上来?”
  “村民们都很积极的干活,按这个劲头儿应该十日左右就能收完了。”
  刘寒月沉声提醒道:
  “十日后将这批马铃薯全部收集起来,按照我们之前签订的契约来分配,村民们分到手里的粮食可以选择留着自己吃,也可以分出一部分卖给我们,但这批粮食没有经过永定侯府的允许,不可以流到外面去。”
  张里正连连点头:“二公子放心,小的一定按照您的吩咐行事,村民们也都会对此事守口如瓶的。”
  当时刘寒月与三十里镇的村民签订的契书是按亩产总值五五分账,所以这五十万顷田地收上来的粮食,一半要上缴永定侯府,余下的一半则按照村民手里的田地多少来分配,手里田地多的就多分,少的就少分,但普通农户手里最少也有两三亩地,按照亩产三千斤来算,即便每亩地上缴了一千五百斤,还有一半粮食属于自家所有,怎么算都比耕种普通粮食要划算太多了,何况收上来的这批粮食自家吃不完还能卖给侯府,赚取的银子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刘寒月和晏殊去田间地头上亲自查看了收上来的马铃薯,个头没有空间里的大,但第一年耕种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之下,还能有这个收成已经很不错了。
  收粮的村民见到二人来了,纷纷放下手里的农活过来道谢,那一张张面黄肌瘦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能看得出大家对他们的感谢是格外真挚的。
  离开三十里镇,刘寒月看向晏殊。
  “这批马铃薯收上来后你准备拿来做什么?”
  晏殊的目光从车窗外收回,转身朝刘寒月看来。
  “按照我们之前的约定,粮食给你,兵符归我。”前两年因干旱缺水,各地粮食绝收,信阳府虽然比北边的容城和南渭好一些,依靠刘家的减税政策百姓们勉强不必逃荒,但日子多半也是饥寒交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