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你说你慌什么?”林老汉无奈又好笑,“甭管那边住着的是谁,在这里他就只是晏小公子。你看他来咱家可摆过架子?就连他身边伺候的杜嬷嬷、郁大夫、莫一,哪一个在村里也都没摆过上等人的谱,是不是?可见他们都是好相处的人,至少对咱是这样。他们不愿意表明身份,可能就是不想咱过于拘谨惶恐。”
  “那、那是咋样?”
  “以前咋样以后就咋样,只要他们不说,咱就当不知道。这样大家才能自在。”
  林婆子点头,深呼吸,努力把起伏的情绪压下去。
  被老伴儿嘲笑,“你说你,一把年纪了还有啥风浪没见过的?平日恁爽利,现在慌成这样?”
  林婆子当即翻了他一个大白眼,被笑话了反倒迅速冷静下来回复平常了,反唇相讥,“说得好像你多淡定一样,你两腿倒是别哆嗦啊,实在遭不住你要不进屋躺会?免得待会倒下来我搬不动。”
  “……”老夫老妻了,说话咋不爱给面呢?
  晏家门口候着的人并没有等多久。
  很快朱漆大门打开,把人请了进去。
  及后大门重新闭上,隔绝了外头目光。
  崔应元与杨甫在晏家书房里,终于见到了他们想见的人。
  一整个下午,书房里的人谈了什么外人不知。
  直到百相从私塾下学回来,金乌西坠,晏家客人才从院子里走出,坐上马车离开。
  杜嬷嬷端一壶茶走进书房,将茶水放到书桌上,拿过墨块研磨,“殿下,杨甫为官平庸无建树,崔应元喜钻营敛财,两个都算不上好官,这次他们上门拜见,殿下为何不敲打敲打他们?”
  晏长卿抿唇笑笑,“凡事不能只看一面。杨甫平庸,但是他在梧桐镇这么多年,处理大大小小的事情却少有冤假错案,也不刮民脂民膏,在小地方,便算是好了。换个人来,百姓未必有现今这般好过。
  再说崔应元,喜钻营,喜敛财,但却有度,原州地界内无有听过怨言。他是做出了实绩的。水至清则无鱼,身为掌权者,最看重的是平衡。倘若哪日他贪心太过,父皇自会办了他,能留着他继续在那个位置上,说明父皇心中有考量,崔应元尚堪用。”
  拿起茶杯饮一口,入口的茶水温度正好,晏长卿轻轻喟叹,扭头看向窗外残阳。
  残阳如血,将天边烧得半红。
  落暮时分的景,绚丽又落寞,最后一跃的悲壮值得反复品味。
  人与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不可能时时保持朝阳的朝气、午阳的热烈。
  人在人生路上跌跌撞撞,官在官场上摸打滚爬,哭过痛过败过后,熄了一腔热血,在无数教训中摸索出自己的生存之道。
  所以夕阳染上暮气,懂得了收敛,变得深沉。
  而不管是哪个时段的太阳,对掌权者来说,都不重要。
  重要的只有一点,太阳需有光。
  光耀百姓。
  “嬷嬷,我会努力。”忽尔,少年回过头来,眉眼在霞光映照下温润坚定,“让阳光能长久热烈。”
  杜嬷嬷听不懂这话背后的含义,却极欢喜殿下这般模样,笑应,“殿下一定可以。”
  第134章萧老将军已病入膏肓
  原州虽然是偏城,但只要有人口流动,用不了多久,疫病就会被带到别的地方。
  整个大瑞都将被殃及。
  刻不容缓。
  崔应元带来的四名原州名医暂时留了下来,跟郁恒一块研究治疗疫病的药方。
  作为疫病患者,周慧心母女俩成为观察对象。
  与此同时,皇城长京也不平静。
  城中多日连续出现百姓咳嗽不止,无法治愈。
  各大医馆人满为患,人心惶惶。
  朝臣奏折一封一封递到皇上面前,朝堂上百官为了此次疫情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太医院所有御医为了疫病之事忙得天昏地暗,紧绷得似拉满的弓。
  “卿儿来信说百相茶有防病气之效,可惜……若是百相茶能遍及大瑞,皇城也不会乱成这般。”
  凤仪殿,洪景帝躺在花窗下贵妃榻,阖着双目,眼底下青黑色透出他的疲惫。
  崔敬力道适中的替他揉捏头颈,低声对皇后道,“皇上这几日在御书房一忙就忙大半宿,既要批奏折,白日里还要镇压朝堂上一群骂街的臣子,乏了。”
  “朕是心累。一个小小疫情就让一班朝臣乱掉分寸,他们没见过世面?朕真怀疑他们一个个是怎么爬到今日地位的,全靠溜须拍马了不成?”一提这事,洪景帝就忍不住要骂臣子一回,属实给气的。
  皇后对朝堂上的事自然有耳闻,看皇上这般模样,既觉心疼,也有些好笑。
  “还在气魏尚书说的话?”
  “他要是说人话,朕会生气?他说的根本不像话!文武百官在列,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竟然开口问朕要百相茶!他一开口,人人开口!朕没当场发作是这半年脾气变好了!简直荒唐!”
  “最后他们不是没讨着么。”
  “那是朕也没有!”
  皇后没忍住,唇角漏出一声噗笑,惹得洪景帝睁了眼,“卿儿那边已经在研究医治疫情的药方,等药方出来了,让郁恒回宫吧。”
  这话让皇后笑意迅速消失,“皇上?可卿儿身边需要大夫随时伺候!”
  “郁恒定期来信回禀,卿儿病情已经稳住,有古星压制,加上百相草调理,他的情况逐渐好转,接下来只需继续调养即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