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谁不喜欢?
  姜宜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什么该想,什么不该想,她分得很清楚。
  这个社会有自己既定的规则,家庭富裕的孩子、家境普通的孩子,还有家境贫穷的孩子,面临的人生可能性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路径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三类孩子也许离得很近,近到会在一个学校念书,近到坐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但无论多近,彼此的人生在今后也不会有太多交集。
  就像现在,姜宜离橱窗里那精致的奢侈品很近,她好像伸手就能够到它。
  但只要伸手,她就会摸到一面透明的玻璃,那玻璃就是他们天差地别的家世。
  因为知道有差距,也知道那差距有多大,她连惦记都不敢。
  但一切美好事物都是有时限的,错过了喜欢的东西摆在橱柜的时间,也许转眼之间,就会被别人带回家了。
  姜宜从未像现在这一刻那么失落,她鼻子有些酸,心中泛起了浓重的惆怅。
  回到家后,她打开手机,给一位两年前从京文附中毕业,在京大上学的学长发去消息,请教他进入清大或京大的学生在毕业后能挣多少钱。
  这位学长在京文附中读书时,跟姜宜是同一个班主任,他知道姜宜成绩很好,如果高考正常发挥,进入清大或京大是没有问题的,学长过去给过她一些学习上的建议,让她有什么问题随时找他交流。
  学长很快回复了,问她是否方便通话,他可以电话跟她解释。
  姜宜这晚跟学长打了将近两个小时的电话。
  学长说,进入清大和京大的学生,并不是所有人毕业了都能拿很高的工资,当然,如果她早早就定下目标,要追求高薪工作,那他建议姜宜尽量将高考分数考高。
  清大和京大的高考专业录取都是按照排名进行的,分数高的先挑,分数低的捡剩下的,而最热门的专业自然是经济类专业,这类学生毕业后如果进入投资机构工作,第一年的月薪大概在两三万左右,还有十分可观的年终奖。
  如果姜宜不想学数学,她还可以选择法学院。从法学院毕业后,如果进入顶尖律所,也可以拿到和投资机构工作类似水平的月薪,只不过年终奖总体要低一些。律师是个媳妇熬成婆的职业,只要耐得住辛苦,有一天当上合伙人,自己揽业务养团队,每年从年入百万到千万都有可能,也算是改变阶层和命运了。
  听学长这么说完,姜宜忽然又有了信心。
  她之前只听老师说过,努力学习一定会有回报,但她第一次这么具体地知道,原来努力是真的可以改变人生的。
  只不过她需要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罢了。
  姜宜高兴地对学长道谢。
  电话那头传来了然的笑声,学长说:“对你有帮助就好。不过你也不用太早把自己的人生固定在一条路上,我跟你说的这两个发展路径,都是拿命换钱的,工作量非常大,每年都有人在办公室里猝死。姜宜,我建议你多思考自己的人生真正想要什么,人活着不仅是为了钱,还是为了活得快乐、活得有意义。当然,如果赚钱能让你快乐,让你觉得有意义,你就可了劲儿地去赚钱。”
  姜宜对学长说的最后一段话半懂不懂,至少她不太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挣钱不等于快乐。
  但无论如何,现在的她感觉浑身忽然充满了力量。
  她今年十七岁,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情。她想在高考考出好成绩,想上一个有钱途的专业,只要这样,她和陈书淮之间那面透明的玻璃在未来某一天一定会消失。
  她看向窗外,繁星挂在天上,每一刻都那么漂亮。
  姜宜想,如果自己过了清大或者京大的录取分数线,她就跟陈书淮表白。
  到时候,就算失败了,她也不会留下任何遗憾。
  如果成功了——
  想到这里,她的心跳忽然变得很快。
  反正不管成不成功,她都会努力攀爬,和陈书淮这样的人并肩而立。
  *
  高三的时间过得很快,姜宜很快再次投入了紧张的复习节奏里。
  她偶尔会在路上遇见陈书淮,如果与他对上目光,她会对他笑一下作为招呼,而陈书淮也会微微点头回应。
  在高考的前一夜里,她再一次收到陈书淮的短息。
  “高考加油。”
  姜宜凝视着这四个字。
  她再一次想,可能、也许、大概,陈书淮也是有一点点喜欢她的。
  高考这天,京市下起了绵绵细雨。
  老姜说这是好兆头。
  高考的第一场考试是语文,当姜宜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听监考老师宣读考试纪律时,她的心脏疯狂地撞击着她的胸腔。
  姜宜深深、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三年来,她经历了无数场考试、写废的笔芯捆在一起像树干那么粗,她每一节课都认真听讲,每一份作业都认真地完成。她也许没有很高的天赋,但她付出的努力一定超过很多很多同龄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