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朱轼回到大闽王朝,做的最轰动的一件事就是用他那打龙鞭,打了当今圣人。
  还严词告诫他,后宫女子不得干政!
  家国大事,应该跟群臣商议,而不是事事询问太后的意思。
  董太后也着实不是一般的女子,不但没有因此生气,反而还让圣人更加礼遇老王叔。
  她言道:“朝政哀家不懂,也不会多过问。大闽王朝人才济济,圣人年纪小,但有他们尽心辅佐,哀家很放心。”
  “但圣人便是圣人,是这大闽的君,哀家不允许任何人因为我儿年纪小,便欺蒙我儿!”
  董太后在坊间颇受好评,这件事传出后,老王叔自然树立了威信,但也有不少人在为这对母子抱不平。
  打龙鞭和诏书,再怎么说那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之前让他出来的时候不出来,现在拿着这些东西来威慑当今的小皇帝,怎么感觉有点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的?
  不过,如今的大闽朝堂,有首辅魏阶,有年轻俊杰杜晚枫、张明净这帮人,每一个人都是王朝的中流砥柱。
  又为大闽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有这帮人在,朝堂也不会任由老王叔一人说了算!
  第006章 【折柳先生】
  “快宣老王叔进殿——”
  朱轼年迈,圣人特别恩准他可以不上早朝。
  听到老王叔来了,杜晚枫也发觉群臣的反应颇有意思。
  有人面容严峻,有人欢喜得意。
  率先站出来弹劾南宁侯的那几位,就属于后者。
  朱轼颤颤巍巍走进来了,公公小心翼翼地搀扶着。
  他头发胡子还有眉毛,全都花白了。脸上也长了不少老年斑,唯独那双眼睛,仍然精神矍铄。
  杜晚枫在第一次见到朱轼时,就有了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因为如果不去看其他,单独看朱轼那双眼睛,那更像是一双年轻人的眼睛!
  据传,朱轼爱吃鱼,吃了几十年的鱼,方有一双明目。
  还有一些视力不太好的人,听到这个传言还争相效仿了起来。
  “给老王叔赐座——”鸿康帝下令。
  老王叔往椅子上一坐,然后才慢条斯理开口。
  “圣人,老臣体迈,早朝来迟了。”
  “老王叔,您身体不好,留在府内保养身体才是,就不用半夜爬起来上早朝了。”
  “老臣不是怕没有我在这儿镇着,有心怀不轨的臣子欺蒙圣人吗?”
  这话说得狂妄,又挺不要脸的。
  特别是董太后说了“欺蒙”一词后,也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朱轼动不动就将这词挂在嘴上。
  明眼人都知道,当日这话董太后就是对老王叔说的,他却把这个甩给了别人。
  鸿康帝在董太后的悉心教导下,小小年纪脑子就相当灵活,处理事情来也常常让人意想不到。
  再加上他是小孩,小孩哪怕偶尔说错一点话,也可以用“童言无忌”来带过。
  “老王叔说得极是,这不方才就有几位臣子,弹劾起了为我大闽朝打赢大胜仗的南宁侯。朕看他们是舒坦日子过久了,不知道前线有多残酷。”
  “朕近年来看了不少折柳先生写的戏,得知大闽有今日的太平,这些将士们功不可没。”
  折柳先生,那可是大闽朝最富盛名、最受百姓爱戴的大文士。
  承安帝在世时,就封其为国师。只是折柳先生从不在人前露面,也没接受这个国师之位。
  最重要的是,每次在大闽王朝生死攸关之际,折柳先生便会带着他的作品出现。
  为百姓发声,为王朝献国策。
  用承安帝的话说,折柳先生不但功在当代,还功在后世。
  他的继任者们,也必须尊崇折柳先生。
  是以,当鸿康帝提及折柳先生时,底下的文武百官都自动压了压身体,以表尊敬。
  就连看似傲慢的老王叔,也不得不敛了敛神色。
  这些年折柳先生很少有作品问世,不少人悲伤的想老先生是不是年岁太高、无法再动笔了?
  甚至他有可能已经……
  这种猜测刚一出口,就被其他人气愤地阻止了。
  他们都不愿意相信折柳先生不在了。
  当然,他们不会知道在大闽王朝盛传了这么多年的折柳先生,此刻就在朝堂下站着呢。
  他也不是旁人想象中的老者,而是一位年轻的大才子,他正是杜晚枫!
  第007章 【以后的仗,让你们去打!】
  “朕也不想多说什么,就一句:在座的诸位爱卿,谁要是觉着南宁侯做得不妥。行啊!朕可以把南宁侯撤了,给他叫回来,以后就放朕和你们眼皮子底下。”
  “只是,南境要是再乱起来,就由你们负责去平定!”
  鸿康帝嗓音还很稚嫩,但他坐于大殿之上,已经具备了点帝王的威仪。
  说话不紧不慢,一点都不虚。
  噎起人来,让这帮自诩口才了得的大人们,都有些难以招架。
  群臣暗惊。
  深感当今圣人还真是让人不能小觑啊。
  这些话是有人教他的,还是他自己想到的?
  杜晚枫也有些意外。
  还以为今日早朝要大费一番唇舌,却没想到压根没有他开口的机会。
  这些话,也不像是董太后教他的。
  而且圣人平日早朝都是例行公事,很少与大臣们去争执一件事,都是让臣子们尽情去议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