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将军行事,真令人捉摸不透。只是,张角为何愿意前来?而我又能做些何事?莫非将军欲令我劝说张角?
然而此处乃将军根基,与太平道合作尚可,但若让太平道之人涌入,岂非有反客为主之虞?将军此举,是否略显冒险?”
当然有这种风险,所以杨秋的计划不是荀谌想象的那样。
“友若,张角命不久矣,此乃天数。而天子解除党锢之后,又允各地豪强士族自募乡勇,以抗黄巾,此已预示太平道的败局。
若张角一旦离世,黄巾军败亡之速将更加迅猛,届时黄巾军将如一盘散沙,甚至可能死伤惨重。
至于杨家军,友若以为,杨家军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荀谌毫不犹豫的给出了答案。
“根基不稳,以及危险重重。”
“没错,杨家军根基尚显浅薄,虽已掌控雁门郡,却犹如空中楼阁,岌岌可危,稍有不慎便可能倾覆。
而杨家军所图之事,不仅限于当下,未来必将遭遇重重阻碍。
然眼下还有一个最为紧要的难处,乃是雁门郡人口稀薄,如此数目,何以抗衡天下万千士族?”
想要和这天下千千万万的豪强士族对抗起来,那当然要联合数千万的底层庶民。
但杨秋现在没实力占据更多的地方,所以杨秋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实力太弱。
毕竟哪怕占据了整个雁门郡,其实这里也就只有二十多万人。
这样的人口如何抗衡天下?
一旦黄巾军失败,汉军将所有的主力放在对付杨家军身上,那将会是杨家军最大的危险。
所以杨秋不只是需要谋取黄巾军的人口,她还需要让黄巾军暂时不被汉军彻底打败。
就算是苟延残喘,那也得吸引汉军的注意力,不能让汉军全部过来讨伐杨家军!
她需要黄巾军在前面替她吸引火力。
荀谌听明白了杨秋言下之意,只是这事儿,他觉得自己劝说不了张角这样的人。
“将军所虑皆对,然,张角此人能在十年间发展出如此庞大的势力,如今黄巾军势如破竹,他怎会轻易相信我们之言?
又怎会轻易将人口分给将军?但将军既能劝说张角前来,想必定有特殊因由。
故请将军明示,我该以何言辞劝说他?又为何非得是我前往?”
当然是因为荀谌背后的荀氏家族,有些话普通人来说,张角不会破开眼前的迷障。
不会意识到那些豪强士族其实是把他当成了一个利用的对象。
以前,那些豪强士族皆对张角敬如上宾,恐怕张角仍沉浸在美梦之中,自以为这些人皆支持他改朝换代,共谋建立一个新的天下。
所以杨秋需要张角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接下来面对的情形有多危险。
不只是汉军,这天下的豪强士族都会招募乡勇对黄巾军进行联合绞杀。
到时候黄巾军就会面临举世皆敌的情况。
但杨秋直接这么说,张角不一定会全信,毕竟杨秋的身份地位不在那个阶层,可荀谌的身份就够了。
所以这件事情必须要由荀谌来做。
至于她怎么劝说张角同意将部分太平道的人口转移到并州来,那当然是魔法打败魔法了。
张角喜欢当神棍,那杨秋就在张角面前当一个真神棍!
于是劝说荀谌答应劝说张角之后,杨秋就将荀谌带到了马邑县。
三天之后,张角终于来了。
第56章
中国古代医学一开始并没有有医生这个单独的职业,最开始是巫医不分家。
上古时候治病,那可能就是跳大神做法,后来才慢慢的有了一些草药治疗经验。
而在让医学体系逐渐独立出来的过程当中,促成医学进步的人其实主要是道家方士。
那时候行走江湖的道士,如果不懂一点治病救人,那根本就不算是专业的。
毕竟道士们讲的是修炼,讲的是延年益寿,所以他们会关注医学,然后促进了古代医学的发展。
其中古代著名的华佗是道家方士,药王孙思邈是修道之人,这两个人都是历史留名的神医。
所以一直有一个说法,十道九医。
道门里面有十个道士都会医术,不知医不足以称为道士,所以一般都称为道医。
张角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道士,带着自己两个兄弟学习意外得到的太平经,再加上会一些粗浅的医术,开始行走在四处治病救人。
那时候的张角,绝对不会想到十多年之后的自己想要推翻这个大汉天下。
因为一开始,他所相信的太平经教义其实都是在维护汉家天下的统治,那时候,张角也觉得天子没有问题。
至于大家过得越来越悲惨的原因,那是因为有坏人奸臣蒙蔽了天子,让天子不知道小民正在备受艰辛。
因此,他最开始传道是要弘扬忠孝之道。
甚至在太平道的教义里面,不忠不孝的人,死后灵魂一定会下场凄惨。
所以,张角最开始成立太平道,并且发展壮大太平道,大汉朝的官员是支持的。
这可是在宣扬巩固大汉的统治,这太平道是在做好事儿啊。
然而,随着大汉朝的天下在变化,张角的心也在变化。
十多年间,他传道见证越来越多的贫苦百姓,见了越来越多的豪奢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