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很多世家大族私底下掠夺财富比谁都积极,比如说他就知道,有些人在私底下偷偷铸币。
但这种事情他能去捅穿吗?捅穿了岂不是与一大半的士族为敌?
甚至铸币都不是最严重的,至少那还是铜做的,不是吗?用在市面上了,大家也能把它当成钱。
可是有一部分豪强士族,因为没有铜矿,所以他们铸造的货币直接是用铅做的,然后再用这些铅去强行购买别人的土地。
强买强卖,直接逼死了一堆人。
所以,曹操其实也理解为什么会有黄巾之乱的发生。
这天下稍微目光深远一点的人,其实都看出已经出了大问题。
可是黄巾军的组织太混乱了,没有一个强硬的人能把他们统一起来,更不能让上上下下团结一心,所以曹操也知道黄巾军没机会获胜。
那他自然要站在朝廷的角度讨伐叛军,助力自己获得仕途晋升的机会。
但偏偏出了一个硬茬子,让曹操现在都觉得未来会成为心腹大患,那就是杨家军。
他甚至逼得自己在脑海里面都还想出了投毒的想法,虽然没什么希望,但曹操觉得正面战场上获胜的希望其实不大了。
“曹将军,朝廷难道就任由杨家军如此壮大吗?”刘备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与焦虑。
曹操闻言,苦笑一声。
“朝廷自然不愿杨家军壮大,然则又能如何?就如当年面对鲜卑人一般,檀石槐之势力何其强盛。
汉军数战不利,朝廷遂遣使求和。虽受檀石槐的羞辱,然亦只能如此行事。打不过,便思招抚之策,至少使表面不失体面,勿让人误以为汉朝真已分裂。
然事尚未至此境,若再败数战,说不定朝廷便会透出与杨家军和谈的风声了。”
曹操这话说完,他又叹息了一声。
“玄德,现如今唯一的希望就是尽快灭了冀州的黄巾军,到时候我等汉军才有机会威胁到杨家军安危。
到时候若是再能把乌桓人、鲜卑人、匈奴人以及羌人都整合到一起,四面围攻倒是有点希望,但我也觉得这几乎不可能。”
说完,两个人都不由得深深叹息了起来。
至少以他们两个人的战略格局都能看得出来,接下来杨家军的威胁有多大。
然而,那群世家大族还在偷偷地帮着杨家军挣着财富,简直是愚不可及。
如果杨秋知道这两人现在所想,她一定会说一句:“不稀奇,不稀奇。”
毕竟有句名言,只要利润足够丰厚,资本家甚至会出卖绞死自己的绳索。
而对于汉朝来说,士族这个庞然怪物,他们集权力、财富、名声于一体,实力比资本家还要强大。
但人性却没什么区别,只要利益足够诱人,他们什么都能卖,什么人都能合作。
杨秋深知来并州的商队人员体系复杂,既有冒险的小商人,也有士族豪强支持的大商队。
但她对此乐见其成,因为她能卖出高昂价值的商品,从而吸血这些士族豪强的财富。
虽然目前看似这些士族豪强在挣钱,但以后他们就会明白,这其实是杨秋在悄然攫取他们的财富。
一旦形成技术差距,以后这些人就只能成为原料生产地,而杨家军做的就是高附加值的生意,他们挣的是辛苦钱。
搞经济这事儿,也不能说这些士族豪强完全不明白。
他们都不是傻子,经济其实也没那么复杂,但有时候剥削和稳定性大于一切。
为何非要搞士农工商这个阶级区分?
其实,商人不事生产只是最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阶级区分之后,能够以最小的成本来管理社会。
所以重农抑商,整个社会的经济都寄托于这一年的粮食产量,遇到一点自然灾害经济就得崩溃。
而杨秋走的道路则不同,她有后世的经验,深知发展生产力才是最重要的,但这需要大量的人才和物力。
因此,在杨秋治下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教育,尤其是军队中的兵卒,他们的教育被杨秋抓得很紧。
之前的每日识字任务、肉食奖励,以及每个月的考核奖赏,都激发了一部分兵卒的上进心。
但杨秋觉得还不够,所以她正在和几个武将商量一件事情,那就是退役的年龄设置。
在汉朝,兵役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最开始是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全民皆兵,但后来转变了,兵役是成年之后到五十六岁之间,只要有两年履行了义务就行。
当然,打仗的时候可能会临时征调兵卒民夫,但普通人大概只有两年的兵役义务。
比如说汉武帝时期的匈奴之战,征调了几十万的民夫在后面运送粮草,那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战争,确实是倾国之力。
所以其实普通人最累的不是兵役,而是徭役,因为徭役年年都有,这种现象要持续到五十六岁才会停止。
当然,制度上的规定已经很艰难了,实际的施行过程中肯定还会出现各种压榨人的措施。
如今东汉的军队主要是募兵制,也就是给钱就打仗,没钱随时都可能反叛。
而杨秋现在的兵卒是和土地绑定的,看起来好像结合了府兵制,但其实差距又很大.
因为兵卒并没有在春日时候回去种田,而是继续在军营里面训练,然后随同军队四处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