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司徒袁隗亦伏地叩头道。
  “陛下圣明,今此诸忠烈,捐躯报国。若陛下不赏,天下贤士必以为陛下轻贤慢忠,恐生离叛之心。
  昔有商汤褒奖伊尹,文王尊崇太公,方有天下归心,盛世之治。望陛下三思。”
  这话简直是危言耸听,然而紧接着,其他人也纷纷跪下来要求刘宏安抚忠臣之后。
  这群大臣的心思简单得很,今天太原郡的世家大族有可能就是他们的未来。
  谁能保证家族一辈子顺风顺水呢?
  所以这死后的名声必须为他们争取到,这些人的后代也必须好好安抚奖赏。
  这样以后就成了惯例,万一有一天他们也面临这种局面,至少牺牲还能为后人挣个前程。
  于是,刘宏面对的是整个朝堂大臣的威胁。
  也就是说,不管这件事情是真是假,反正忠义之名都传遍天下了,天子必须奖赏。
  不然,就是与天下官员为敌!
  明白了朝堂大臣们的心思,刘宏的脸气得都快扭曲变形了,这是威胁,绝对是威胁!
  做天子可以分化朝堂,可以扶持派系内斗,但绝对不能和天下官员的福利作对。
  因此,刘宏最后只能强忍这口憋屈气,捏着鼻子给这些人的后代给予安抚奖赏。
  毕竟这些人的嫡系后代没有死绝,还有一些族人在外地为官。
  而刘宏身为当朝天子,若是连这种忠孝之家的后代都不奖赏,他还有什么资格做天子?
  所以,这一场争斗刘宏遭遇了失败,最后还自掏腰包给这些‘忠臣之后’奖赏。
  当然,这口恶气憋在心里,刘宏一定要在其他地方出一出。
  因此,愤怒至极的刘宏直接下达旨意,要求朱儁、曹操这一批汉军一定要给杨家军沉重的打击,不然朝廷的颜面何存?
  失败了这么多次,就算是小胜一场,也得把这个面子找回来。
  接到旨意的朱儁和曹操两人面面相觑,因为旨意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一定要让他们获胜,必须拼尽全力。
  不然反贼的气焰只会愈发嚣张。
  一个人可以不要面子,但一个朝廷要是不要面子,被反贼踩在脸上不断打脸。
  这种事情要是一直持续下去,整个天下的人心都会动摇。
  刘宏把这件事情想得很清楚,西羌那边的战乱一直没结束,他可以忍,反正威胁不到京师的安全。
  而且羌人作乱这么多年,大家都习惯了。
  更何况,董卓至少还获胜过几场,虽然他现在在怀疑董卓,但至少人家明面上没有造反,所以朝廷的面子还在。
  可杨家军他实在忍不了了。
  就连黄巾军都被解决了,这杨家军凭什么还在大汉的地盘上耀武扬威?
  所以刘宏几乎是下了死命令,让他们想尽办法也要赢一场。
  “将军,天子这旨意该如何是好?”
  曹操紧皱眉头,一脸愁苦地来到了朱儁的大帐之中,满心期望能与朱儁这位主帅商讨出应对之法。
  事实上,汉军在此地与杨家军已然对峙了半个多月,其间进行了几场小规模的战斗。
  汉军作为进攻的一方,却每次都未占到任何便宜。
  让曹操倍感艰难的是,他能够清晰地察觉到,杨家军每次出动的那批精锐,个个皆身着重甲,结阵之时意志力坚如磐石。
  无论汉军使出何种招数,都无法冲破对方的阵型。每次尝试进攻之后,都只能无奈地撤军而回。
  而后,曹操又留意到一个现象,那便是杨家军每次出动的兵卒,个个都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至少在曹操眼中,所见的杨家军兵卒皆是身材高大、孔武有力,不见一个面黄肌瘦之人。
  这件事的性质极为严重,因为这意味着杨家军的伙食待遇极佳。
  一支吃得饱饭的军队和一支食不果腹的军队,在战场上的实力差距,简直是云泥之别。
  就算是他们汉军,实际上也只有那一批精锐能够每日吃饱,而负责后勤的那批兵卒,大多都难以饱腹。
  毕竟汉军在此作战,后方需要依靠粮道源源不断地运送粮草。
  所以想要人人都吃饱,实非易事。
  而杨家军竟然能够做到这般程度,不仅能让士兵吃饱,而且还有专业的操练之法,所结阵型更是汉军前所未见。
  每次汉军拼尽全力,都无法将杨家军的阵型冲散。
  如此一来,汉军的士气愈发低落,杨家军的士气则愈发高涨。
  再加上太原郡的战场失利,鲜卑人也战败而逃,这仗还怎么打?
  曹操甚至觉得,倘若继续僵持下去,万一再出现一次粮仓被烧毁的情况,汉军恐怕又将遭遇全军覆没的厄运。
  朱儁身为一军主帅,战场上的经验比曹操更为丰富。
  曹操能够洞察到的局势,朱儁自然也心知肚明。
  然而天子的旨意已然下达,再加上朝廷在杨家军这个反贼身上吃了太多的亏,丢尽了颜面,实在是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否则朝廷的威严何存?
  “孟德,当下的情形我们都清楚,在正面战场上交锋,我汉军着实处于劣势。杨家军装备精良,士气高昂,所以当下只能谋求险中求胜之策。
  而此等策略,宜广纳群言,多邀众人共议,否则我等只能被天子召回问罪。”
  这也是无奈之举,正常情况下,谁都不愿采用冒险之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