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最终就看谁更胜一筹,谁便能在下一次主动发起攻击。
  因此,送完瓜的杨秋便不再关注刘宏和大臣之间的明争暗斗,毕竟还有得谈,她当下更专注于内政之事。
  好不容易获得这段稳定发展的时机,得抓紧发展民生。
  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
  要将目前所掌控的土地牢牢把控住,并且把经济发展起来,修路之事势在必行。
  其实此前在马邑县也修了一些道路,并且运用了简单的三合土。
  至少牛车和马车在上面行驶极为平稳,即便雨天也不会变得坑坑洼洼,毕竟这三合土是能够凝固成型的。
  但如今所拥有的土地已扩大至好几个郡,其他地方的道路仍是泥土路,一遇雨天就满是泥泞,根本不适宜货车在上面通行。
  在这种状况下,又怎能将经济发展好呢?
  所以杨秋年初之时就吩咐下面的人开始扩建工坊,务必量产三合土,以便开展大规模的工程。
  倒不是杨秋没有水泥配方,毕竟买来的书籍中就有,只是在现实中需要考虑成本问题。
  制作水泥的技术要求更高,成本也更为昂贵。
  等日后技术提升、人才增多、经济更为富足之时,再去搞这个倒也可行。
  但当下想要大面积修路、提高产量,还是只能采用古代人发明的三合土。
  这种材料的粘性其实非常强,后来古代的众多建筑,包括长城都采用了三合土的配方。
  而三合土有好几种配方,目前杨秋采用的是在并州能够量产的那种,即石灰、粘土、细砂,如此便能大规模地开展修路工程。
  搞这类工程需要众多人力,所以杨秋先是征调了一半的兵卒参与修路。
  另外也征召了一批民夫,待秋收结束之后前来修路。
  当然,民夫一般都是在自己家乡附近参与修路,杨家军这边会提供伙食以及工钱。
  偶尔,工钱也可以用粮食或者食盐来替代。
  不过杨秋现在有一个急需要做的事情,那就是推广新的钱币。
  她想利用发钱币的方式,让这些人拿着新钱币去粮铺和盐行兑换,这样众人就能慢慢习惯下来。
  毕竟,这个天下早已习惯使用五铢钱。
  杨秋不可能通过一道行政命令要求大家直接更换钱币,这种转变过程必须采用一种循序渐进、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让大家发现新钱币的价值。
  而之前,杨秋一直下令工坊制作更为精美的钱币,并且要在技术上让当下的人难以模仿。
  眼下,制作钱币的工坊传来了好消息。
  所以,杨秋觉得这是一个好时机。
  第91章
  按照原本的历史时间线,董卓入主权力中心之后,他的一项重大恶政便是铸小钱来扰乱市场。
  大肆掠夺平民百姓的财富,严重破坏了整个市场经济,致使经济大幅倒退,让本就崩溃的东汉经济市场更是雪上加霜。
  更为糟糕的是,此前就有不少人私下偷偷铸币,董卓此举一开,其他世家大族岂会只是在背地里痛骂他?
  必然是纷纷效仿,赶紧铸造劣质钱币来掠夺财富。
  但普通百姓怎会甘愿被掠夺财富?所以后来人们不再认可市场上的钱币,直接倒退到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
  等到魏蜀吴三国建立,这三家都未能恢复货币的正常功能。
  曹魏虽然坚持使用五铢钱,但实际上由于北方多年战乱,再加上铜矿缺乏,所以这一制度根本未能有效施行。
  后续铸造的钱币依照历史记载质量也很劣质,也不知道是不是战乱导致工匠大量流失,因而曹魏多年来都是以物易物。
  至于蜀国,后来推出了直五百铢,其重量只是五铢钱的四倍,面值却是五铢钱的一百倍,于是货币大幅贬值。
  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至少蜀国发行这种钱官方还会认可,所以尚有一定的信用保障,即便存在剥削,至少这钱币还能使用。
  而孙大帝才是剥削最为厉害的人,他直接推出了大泉五百,后来又推出了大泉当千、两千乃至五千不等,拼命地洗劫底层财富。
  将自己的钱币变成了如同津巴布韦货币一般,而且自己还不认可这种货币,只允许别人使用,简直就是活生生地抢钱。
  在这样混乱的经济体系下,还谈何发展?能稳定内政就已是万幸。
  虽然,当下的历史进程已经发生了诸多改变,董卓未来未必能够进入中央铸小钱,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人不会这么做。
  况且还有历史惯性的存在,或许绕了一圈又会回到原有的轨道上。
  所以杨秋早早地做好了防备,必须将自己辖境内的铸币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否则辛苦发展几年的经济,一旦有人铸造劣币,整个并州的财富恐怕会被瞬间洗劫一空,届时岂不是追悔莫及?
  正好并州是个资源丰富的好地方,不仅有金矿、铜矿,还有银矿、铅矿、锌矿等。
  而银矿恰好就在平城附近,开采极为便利。
  当然,这个时候的货币流通主要还是铜币,银的流通量其实非常小,在市场上的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白银成为重要货币那还是要到明清时期。
  不过杨秋现在就打算将白银利用起来,铜钱作为小面额的货币使用,铸造铜钱的手段此时已经相当成熟,很容易被他人模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