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他们西北之人好不容易等到这个机会,又怎能愿意甘心再一次作为陪衬,让那群关东之人瓜分利益。
  可问题是,作为一地的州牧,没有朝廷中央的征召,他们是不能贸然出兵的。
  所以董卓想要赶去洛阳分一杯羹,现实却没有这个条件。
  偏偏他还记得杨秋前几年给他写的那封信,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情至今让他念念不忘。
  “明公,此事不难。如今洛阳形势危急,若昭国骤然出兵袭击,此等情形之下,朝廷的那群高官难道还能高枕无忧?
  就算他们可以征召南边汉军,然这些兵卒大半皆为步卒,何以对抗昭国精锐骑兵?
  而今,只有我西凉骑兵才能保护洛阳安危。到那时,他们必定求我们进京保护洛阳!”
  李儒言辞肯定,眼神之中满是笃定的神采。
  董卓的眼睛瞬间就亮了起来,这确实是个进京的好理由。
  洛阳内乱,昭国难道会坐以待毙吗?这可是最好的进攻时机。
  不过还是有一个问题。
  “文优,莫非汝已得到消息,昭国发兵南下了?”
  李儒摇头,董卓正有些失望,但李儒却又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
  “明公,雍州与昭国过去几年相安无事,合作友好。但昭国野心勃勃,怎可安心如今的土地,必定会锐意进取。
  而明公正好可与昭国做一场交易,双方各得其利,岂不正好?”
  这倒是让董卓感兴趣了,他询问李儒到底该如何做。
  于是,李儒立即将自己的计策说了出来。
  第二天,李儒带着一批精兵,骑着马用最快的速度前往昭国。
  有些事情必须他亲自出马才能谈成功。
  而此时此刻,杨秋正带着贾诩、徐晃、赵云一群人在河套平原征战。
  自从刘宏死去之后,杨秋他们这边就立即发兵前往了河套平原。
  此时已经是这一年的六月了,而杨秋他们率领的两万兵卒也已经在这里征战了一个月。
  为了避免这群人逃跑,杨秋直接将军队分成了三军。
  她率领中军在河套平原这里驻扎,无论是匈奴人还是鲜卑人,战场上遇到就杀。
  而赵云和徐晃两人,一个负责前军,一个负责后军。
  赵云负责的是前军,所以他率领的军队在河套平原南方。
  一旦有人往南边逃,赵云这边的人就率领军队围追堵截。
  而徐晃负责的自然是后军,河套平原的北方,也就是阴山山脉以北。
  那里有几个固定的出口,是河套平原和阴山山脉之间唯一可以通行的路径。
  所以徐晃率领大军驻守在这几个重要关隘,可以直接将往北逃的人阻杀。
  虽然没有形成四面围堵,但实际上这批人也不可能往东逃,因为往东逃是昭国的大本营,那是自取死路。
  而如果往西逃,那就是往西凉的方向逃窜,那边羌族人居多,往那边逃环境只会越来越恶劣。
  所以实际上,在杨秋发兵到河套平原之后,这群人习惯性地往南北两个方向逃窜。
  因为此时此刻,他们并不知道南北两边已经有人在守株待兔了,就等着他们到来围杀。
  所以,杨秋从五月初到达这里之后,她这一个月就一直在河套平原上征战杀敌,整整一个月都没有闲下来过。
  再加上脑子里面有地图,随时可以确定敌人在哪里,所以这一整月,草原上面的匈奴人还有鲜卑人直接被杀得闻风丧胆,四处逃窜。
  而等到他们哭天抢地地往南北两个方向逃跑的时候,赵云和徐晃两个人又带领着手下的兵卒对其围杀袭击,直接将这群人杀得崩溃绝望。
  这一天,杨秋还在外面征战,昭国这边却有官吏赶到了大营这里,然后送来了两封急信。
  而在大营这里,目前主持军政大事的人是贾诩,因此他马上知道了昭国目前的情况,原来是李儒秘密到来了。
  而其中一封信也是李儒写给贾诩的,所以打开信封之后,贾诩一看完信封里面的内容,他整个人就笑出了声。
  “文优兄此计甚妙,这种时候,我昭国怎能缺席呢?”
  于是当天下午杨秋回来之后,贾诩就立即将李儒的信件内容交到了杨秋手里面,然后顺便说了一下汉廷那边的情况。
  “宦官和党人这一次是绝对不会妥协,他们两边必定会发生巨大冲突。不管是哪一方胜利,这对昭国来说都不是好事儿。
  汉廷越混乱,对我们才越发有利。大王,李儒之策甚好,我昭国添一把火,让汉廷那边越发动乱起来。
  最后让整个天下分崩离析,这对我们来说才是最有利的事情。”
  李儒之策就像他和董卓说的那样,和昭国配合起来,昭国先发兵洛阳,然后让汉廷那边恐慌起来。
  这种时候,他们只能征召董卓带军过来保护洛阳。
  当然,这天下也没有掉馅饼的好事儿,昭国又凭什么帮助董卓呢?
  李儒自然在信件里面写出了他们的诚意。
  一旦董卓能够入主朝廷中枢,董卓一方将会把洛阳府库里面的一半财宝送至昭国。
  “文和,以你对李儒所知,他恐怕不是什么守信之人,更何况洛阳的财宝,对吾来说吸引力并不大。”
  这番话瞬间让贾诩笑出了声。
  “李儒一直都知道昭国富裕,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这一个交易诱惑不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