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没错,曹操也还没想明白杨秋和董卓合作的原因。
  毕竟他此时还站在汉室大臣的角度,虽然代表了关东的利益,但此时他还没有推翻这个天下的想法。
  所以立场不一样,想法就自然不一样了。
  杨秋要的是这天下越乱越好,而董卓就是那个乱政之人。
  “若真如此,昭国从太行山出军东进,这恐怕对我们不利。”
  夏侯惇的话让曹操点头表示认同。
  “没错,得想个办法阻止一下。”
  这话一说完,曹操的脑海里面就想到了一个人。
  过去这几年,他早就已经和对方建立了联系,此时倒是一个合作的时机了。
  不能让昭国出兵南下,得先让他们自顾不暇。
  没错,曹操想的人是昭国北边的鲜卑,在知道昭国和鲜卑部落的首领轲比能合作之后,曹操过去那几年也私底下和对方有了联系方式。
  这世界上没人会嫌弃朋友多。
  轲比能虽说和昭国达成了稳定合作,但这不代表他不会和其他人建立秘密联系。
  路多几条,这世上的路总会好走一些。
  曹操的眼睛微微眯起,神色渐渐严肃起来,心中思索着对策。
  到最后,他双眼闪出了一丝精光。
  有办法了。
  “元让,准备一些铁匠,再派人多准备一点铁器,我打算和那位轲比能单于做个交易。”
  游牧民族的生活非常粗糙,粮食物品工具布匹,这些东西他们都缺。
  不过过去几年因为和昭国合作的原因,据说鲜卑的许多底层人已经跑到昭国这边来打工了。
  尤其是冬日的时候,会派一些人过来打短工,挣些许工钱,然后买粮食、布匹以及铁器之类的物品。
  所以这几年,昭国和北边的鲜卑交流往来非常多,两边相邻的几个地方还有好几个大的榷场,会进行食盐茶叶布匹之类的大宗交易。
  看起来两边似乎是合作良好,关系稳定。
  而实际上,这样的合作却有一个巨大的隐患,那就是鲜卑人越来越向往汉人的生活。
  他们想像那些投降的乌桓人一样,直接成为昭国子民,能够有安稳的房屋居住,能够分田种地,能够吃饱穿暖。
  有小道消息说,北边有些鲜卑小部落已经偷偷逃亡到了昭国,最后直接成为了昭国子民。
  这样的情况若是持续下去,未来还会有人愿意在草原上吗?恐怕是个人都会担忧这种情况。
  轲比能虽然没有对外人说自己这种隐忧,但他肯定也察觉到了这种情况。
  而曹操就打算做个将隐患点爆的人,让轲比能提前动手,而他的诚意就是给对方准备铁器还有铁匠。
  毕竟背靠昭国,粮食布匹茶叶之类的交易,曹操并没有优势,可是铁器就不一样了。
  昭国还不会傻得将铁器制作的武器卖给相邻的鲜卑人亦或者其他胡人。
  而他就决定利用铁器和铁匠与轲比能做一场交易,让其在这个时候出兵南下,牵制昭国的军队不要和董卓联合。
  夏侯敦听完曹操的想法,心中仍有疑虑。
  “我听闻昭国在河套平原激战一年有余,昭国兵卒精锐无比,强悍至极,那边的胡人惨遭重创。
  故而,周边的蛮夷自此皆不敢轻易挑衅昭国。而轲比能这位单于在过去几年亦未招惹昭国,想来也是深知自身实力不济。
  孟德,你当真确定此方法会成功吗?恐怕人家只会认定这场战争必定失败,从而拒绝我们。”
  这话瞬间让曹操笑了起来。
  “元让,有时有些战争,其目的未必是获胜,即便失败,亦有可能成就有利之势。”
  这倒是让夏侯惇不解了,他疑惑地问道。
  “何意?”
  “昭国欲吸纳鲜卑人加入,轲比能自然无法坐视此事继续发生。
  然而,他又岂能阻止得了自己手下之人悄悄逃亡?而他又不可用杀戮来阻止,那样只会致使鲜卑人与他离心离德,越发向往昭国。
  所以,我只需在信件中稍加挑拨几句,让他明白,双方一旦结下仇恨,那些失去亲人的鲜卑人只会疯狂想要报复回来。
  如此仇怨,数十年都难以化解。轲比能定会明白我的意思。”
  没错,曹操决定对轲比能献策。
  这场战争打赢了是好事儿,能够抢劫昭国的财富,打输了更没关系,直接和昭国结成深重的仇恨。
  从此之后,轲比能就不用担忧自己部落的人大面积的逃亡昭国了,因为仇恨是这世界上最难平息的事情。
  “孟德,你此计绝妙。”
  夏侯惇在一旁直接敬佩了起来,眼中满是赞赏之色,原来还能这么玩儿。
  两人聊完此事,曹操就开始安排起了信件里面的内容。
  务必要让自己下面的人,用最快的速度前往北边的鲜卑达成此事。
  只是,原本以为自己今天已经解决了一件大事儿。
  但曹操发现,还有另外一件重要的大事儿需要自己立即解决。
  “守成,观你神色焦急,可是有何急事?难道是军营之中出了什么问题?”
  被唤做守成的人名字叫做枣祗。
  在历史上,枣祗是曹魏屯田发起人之一,非常擅长农事。
  事实上,在投靠曹操之前,他因为对农桑之事的关注已经在颍川非常有名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