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而红薯这种粮种蔓延之后,百姓们只能发现它的优点,竟然产量这么高,味道还这么香甜。
  就算发现了储存困难,这对百姓来说也并不是值得担忧的问题,因为他们只需要保持今年一年够吃就行。
  而且红薯可以在秋收之后吃,小麦和粟之类的粮食在红薯吃完之后再吃,这简直是最佳的储存模式。
  毕竟,没有哪一个农户会指望自己的粮食储存几年。
  这也是杨秋当初笃定自己这个阳谋一定会蔓延的原因。
  因为她当初在杨家寨的时候种植了红薯,就深深发现了红薯里面的大坑。
  红薯的储存相当困难,一定要保持一种常温,温度高了不行,温度低了也不行,那是相当难伺候。
  所以红薯对百姓来说是良种,而对朝廷官吏来说,这却不是一种应该提倡大面积种植的东西。
  因为现在的收税还主要是实物收税,让百姓用红薯来交赋税,那最后只能烂在粮仓里面。
  所以现在若是禁止这种粮种,那跟要百姓的命也没什么区别?
  好不容易有种能让他们吃饱的东西,这天下的官吏竟然禁止让他们种植,这是什么仇什么怨?
  因此,此刻的曹操听完也不由得叹息了一声。
  “昭王此乃阳谋,让人根本就防不胜防。如今天下诸人都已知晓红薯,这是直接捅了我们一刀啊!”
  当然,杨秋还不知道关东之人已经先发现了红薯这个大坑。
  不过在她的预测里面,三年左右是肯定会被发现的,但就算发现了也没用,无非是未来大量提倡种植粟和小麦而已。
  可是除非是流民完全不能自主,但凡还能做自耕农,就没有人会拒绝多种植一种高产的粮食。
  而田地只有那么多,若有一小块地用来种植红薯了,其他粮食的产量必定会稍稍降低。
  所以从宏观角度计算,粟和小麦等粮食一定会在总体上产量降低。
  因此这个计划一开始,就是在削弱关东的实力。
  并且越是灾荒时期,越会导致人们大量种植红薯。
  而这东西能够解救灾民,却不能让军阀实力增长。
  不过南边影响应该不大,毕竟那边水稻产量很高。
  但没关系,先影响一下关东等地就行了。
  而此时,杨秋正忙于收复幽州之事。
  粮草、武器等各类物资已然筹备充足,调兵遣将也已完成,兵卒们纷纷来到幽州等地。
  故而,杨秋此刻正与张辽以及褚燕共同商讨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自然,赵云和徐晃依旧驻守在河套平原,并且负责军管阴山目前开采出来的矿洞。
  不仅如此,杨秋还派遣了众多工匠前往那里,开始着手建立砖厂、炼铁厂等设施,她打算在那里修建几座城池。
  所以,河套平原那块地域,始终需要有人驻守,并且还要聚集大量的人力开始进行建设工作。
  而吕布此刻在辽东,张杨则驻守在太原郡。
  因此,收复幽州这件大事,主要由在此地驻守了几年的张辽配合进行。
  至于褚燕,为何也被调到此处呢?
  这主要是因为在过去的几年里,褚燕一直负责太行山的剿匪事宜。
  没错,杨秋依照历史惯性,将剿灭山匪的重任交予了褚燕。
  在过去的这几年中,昭国建立之后,来往的商队日益增多,太行山的那些土匪自然便起了抢劫的心思。
  这群土匪数次聚集起来妄图闹事,而杨秋如今要坐镇中央,断不可能时常带领一大批人跑到大山里面去剿匪,下面的人也绝不会同意她如此冒险。
  所以,杨秋就专门提拔了褚燕解决这事儿。
  毕竟史书上曾记载,褚燕此人身轻如燕,曾经又在太行山雄踞一方,想来这人估计天生适合在大山之中生存。
  在过去的几年里,褚燕的剿匪战绩极为出色,他直接将太行山的土匪们逼迫得不断往南逃窜。
  如今,已经没有多少山匪敢在昭国境内闹事了。
  因此,几年过去,褚燕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剿匪的首领。
  而幽州北部山脉众多,地形极为复杂,尤其是北面,有燕山山脉和坝上高原,整个燕山山脉更是横跨东西。
  所以,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其实有很多乌桓人以及不满昭国统治的人逃窜到了燕山山脉之中。
  在这种时候,杨秋自然要将褚燕调集过来对付山匪,而张辽则负责在正面正常作战。
  至于吕布,在军事布置妥当之后,吕布那边也已经准备好了,直接在西边配合夹击。
  至此,一切都已准备就绪。
  “文远,杀敌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如何让这群人聚集在一起,与我们在正面战场决战。
  若一直这般东躲西藏,对我们而言太过浪费时间。得想个办法让他们聚集起来。”
  收复幽州严格来说算不上困难,因为汉廷那边已经没有人有精力管北边的事情了。
  董卓正忙着和关东联军死掐呢,没有人能管幽州的死活。
  但既然全面接管幽州,那肯定要将幽州大面积的不安定因素排除。
  而现在还有许多蛮夷胡人躲在各种山脉还有乡里之间。
  若未来不断惹事儿,实在让人心烦。
  所以杨秋希望来一场正面决战,消灭大部分敌对力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