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可是下午这个消息传来,三人的注意力自然转移到了益州,而司马懿得到了更确切的消息,所以他此时感叹出声。
  “若真是如此,恐怕刘荆州会立即倒向豫州朝廷!”
  这是诸葛亮的第一反应,同时也很震惊昭国这次行军的隐秘,怎么会完全没有风声?
  若按照时间来算,分明是不久之前动兵的,为什么能够让人毫无察觉?
  “关东诸侯估计要惶恐不安了,汉中、益州一旦被彻底掌控,向东出兵便轻而易举。
  我现在倒是想与诸君下个赌注,不知这天下多久才能统一?”
  仲长统此言一出,司马懿笑而问道。
  “公理现在就坚定未来是昭国一统天下了?”
  仲长统只是笑而反问。
  “仲达难道还觉得关东等地有希望?”
  第164章
  司马懿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有些事情,来到昭国之前他还以为昭国强盛靠着侥幸。
  毕竟关东士族都把目光放在了中原,认为昭国最多昙花一现。
  但来到长安已历快要半月,司马懿虽然依然无法懂昭国如何快速兴盛起来的。
  但是长安的繁华强大已经让人不敢再坚信关东之地有崛起的可能。
  除非关东之地的所有诸侯团结起来打一场生死决战。
  不然单方面的势力争斗,实在看不出哪一家诸侯有希望。
  当天宵禁之前,司马懿忍不住和老友杨修又来到了书房里面闲聊。
  “明日长安举办如此大的盛会,还宣扬得天下皆知,是否昭王一开始就计划着用这件事掩盖南下出兵之事?”
  杨修看着好友好奇的样子,他笑而出声。
  “仲达,军事机密我确实不知,除非朝廷公布。今日长安城所聊益州之事,那都是朝廷愿意公布出来的消息,也是为了让明日的节日过得喜庆一些。
  我只是廷尉府一个侍郎,涉及到半年前的军事布置,我着实不清楚。
  不过以我们这位大王的风格,上次出兵凉州,众人还以为大王当时去了幽州战场,谁能想到一举定下凉州?
  按照以往经验来推测,你的猜测大概率是对的。而我还可以肯定,汉中早就被朝廷所控制,只是为了攻打益州,一直没公布这件事情罢了。”
  凉州,那确实是很漂亮的一战。
  曾经乱了那么多年的地方,现在已经安宁了下来,还让西域的通商道路开始变得繁华。
  “郑公抵达长安一事,天下士子恐怕都会关注,但昭王现在在益州,昭国这边是如何打算的?
  毕竟以郑公的身份,他说的话恐怕会对天下读书人产生影响。难道昭王真的不担心吗?”
  司马懿可不觉得,郑玄的到来只是为了和昭国的士子们交流一番。
  这很有可能是关东与关西两地的经学要开战了。
  若只是普通名气的大儒名士争论,那跟凌霄楼的辩论也没什么区别,大家都习惯了,不会惹得天下人瞩目。
  但是郑玄不一样,他可是直接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融合在了一起,可以算作关东之地经学第一人。
  也就是说他掌握着经学言论的解释权,大家都信他的解释说法。
  虽然也有人不赞同,但这世界上就是谁的声音大,谁的言论就有道理,如今的郑玄,那绝对是当世大儒第一人。
  他要来找昭国,也没有人阻拦,长安这边早就已经派人接待了郑玄一行人。
  现如今司马懿想的是,万一郑玄要从政治或者谶纬之说上攻击昭国,虽然不会让昭国元气大伤,但在名声上也是会大受影响。
  这个年头,每个诸侯下面都会养一些大儒名士,其实就是为了争取话语权,如果按照现在的说法,那就是要给自己养一批水军。
  当然,水军的质量有好有坏。
  劣质的水军就是复制、粘贴,当别人言论的喉舌,没有自己的见解。
  高级的水军就是能够从思想上让人信服,让人觉得他说的都是对的。
  “郑公并非那等浅薄之人,长安如今的情况,所来之人都会受到震撼。郑公就算最开始有针对之意,恐怕接下来也会转换方法。
  更何况,我昭国也有蔡公坐镇,王公亦是德高望重。若真争论起来,那可不一定会输。
  真要斗得厉害,无非是再来一次白虎观之辩。这天下乱成这个样子,总是要重新辩一辩,方能知道谁对谁错。”
  说起来,杨修觉得郑公对古文经学做注释的方法,不就是掺杂自己的私人见解吗?
  他杨家也是诗书传家,治学《尚书》,偏向于古文经学,向来瞧不上今文经学微言大义,扭曲经学。
  郑公虽然是从大儒马融,学的是古文经,但现在却走出了郑学这一条道,给古文经做注释,掺杂自己的私货。
  这不是又和今文经学靠拢在了一起吗?
  要能说实话的话,杨修是瞧不上这种方法的,但无奈人家地位高,这种实话心里想想就算了。
  好在他们昭国有蔡邕这位古文经大佬坐镇,杨修也不是很担忧。
  此时另一边,诸葛亮也在与自家兄长细谈。
  诸葛瑾几乎所有精力都在为下个月的考试准备。
  外界的事情,除非与朝堂和考试有关系,其他的他暂且没有精力关心,比如郑玄到来长安可能产生的影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