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书里写的呀,众人这下安心了。
书在这个时代仍旧是奢侈品,刻印一本书的成本就要十六两白银,其售价可想而知。
根本不是普通百姓能消费得起的。
就算能消费得起,买回家也看不懂,因为不识字。
姜舒月之所以选左宝树做助手,就是因为整个田庄,只他一人略识些字。
百姓不识字,也买不起书,却对读书识字的人格外信服。
一提到书,所有人脸上的疑惑都消失了。
恰在此时,冯巧儿出来找姜舒月,说二房的大姑娘到了。
姜舒月对众人道:“农时不等人,你们先回去,告诉邻里一声,有愿意试种的,太阳快下山的时候过来找我拿种子。拿到种子,立刻下地,趁凉快赶紧播种。再晚,恐怕会误了冬小麦的事。”
再次提醒:“深种麦,浅种豆。五月豆,半边露。苗距,看我刚才的示范。”
说完匆匆离开,并没回家,而是跑去玉米地看。
上回来,玉米秧的叶尖还有些枯黄,这回已经全绿了。茎秆长高了一些,也在合理范围之内。
“姑娘,你看,苞谷抽穗了,长势很好!”左宝树指着其中一株玉米秧苗给姜舒月看。
姜舒月检查过,也笑了:“你做得不错。”
左宝树眼中泛起亮光:“我找种过苞谷的庄稼把式来看,他们都说没见过长得如此壮实,个头却矮的苞谷。还说今年这片地里的苞谷,一定大丰收,侍.弄好了,亩产五百斤能有。”
区区五百斤么?可不止。
玉米地已经缓过来了,姜舒月没再逗留,跟着冯巧儿返回小院。
第44章 堂姐
马车照例进不来,舒心是被婆子背下山的,她简直不敢想象舒月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怎么在这里生活。
站在院外,看着粗糙的青砖围墙和瓦房,舒心抽了抽嘴角。
进到院中,看见满院子的蔬菜瓜果,又觉得好像还可以。
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野情趣。
想到陶渊明的诗,就不可避免地想起,上辈子住过的圆明园。
与圣祖爷一样,胤禛非常重视农桑,圆明园西北面的景观几乎都与农事有关。
她经常去的两处,是稻田和菜圃,后来改名淡泊宁静、杏花春馆。
名字改得再文雅,也是一处种庄稼,一处种菜果。
每年的二月二,胤禛再忙都会抽空去扶犁,亲自耕田。
她一般也会跟着去。
春天耕地,夏天插秧,等到收获的时候,还要参与稻谷的脱壳筛选。
除了种粮食,还种蔬菜水果。
作为皇后,她每年要主持亲蚕礼,过程复杂到令人头疼。
别的皇后主持亲蚕礼,把仪式走完就行了,胤禛却要求她去圆明园亲自养蚕,亲自抽丝剥茧,还要亲自织布做衣裳。
她和胤禛的袜子,很多都是用她织的布,由她亲手缝制。
世人只道皇上累,她却累死在了胤禛前面。
那是一个怎样的男人啊,没有口腹之欲,甚少情.欲,对自己要求极严,对别人的要求更严。
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爱恨分明,心狠手辣。
不见菩萨心肠,唯有霹雳手段。
很遗憾,她并非他所爱,还与他相看两厌,这才有了后来一系列的悲惨遭遇。
李氏和年氏,还有后来走上人生巅峰的钮祜禄氏,都非他所爱。
舒心觉得,被胤禛真正爱过的人,只有年羹尧和十三爷胤祥。
年羹尧恃宠而骄,被赐死。
十三爷鞠躬尽瘁,被累死。
总之,都难逃一死。
重活一回,她早已将名利看淡,只想离那个瘟神似的男人远远的,不要与他产生任何交集。
所以她今日登门,就是为了提醒小堂妹,珍爱生命,远离胤禛。
同时结合自己上辈子宝贵的人生经验,给小堂妹的未来做一个趋利避害的规划,然后深藏功与名退出选秀舞台,寻一个情投意合的郎君嫁了。
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夫妻恩爱,儿孙绕膝,白头到老。
想着,余光瞄见道旁的秧苗中间有一根杂草,舒心蹙眉停步,弯腰拔掉。
匆匆赶来,正好看见这一幕的姜舒月:对植物友好的大堂姐能有什么坏心眼。
不过眼前这位拔草的小仙女,不仅是她的大堂姐,还是未来雍正帝唯一的皇后。
哪怕常妈妈昨天吓唬了她一晚上,姜舒月对这位大堂姐的好奇,还是压过了害怕。
她转头朝道旁那排红甜菜看去,整整一畦,好像只有大堂姐手里那一根杂草。
都说一个被窝里睡不出两种人,大堂姐果然与历史上的雍正帝一样,眼睛里不揉沙子。
貌似还有点强迫症的疑影儿。
“大姐姐。”没人给她介绍,姜舒月也不知道该喊什么合适。
舒心回头,看见姜舒月,忙把手里的野草扔了,几步走过去拉起她的手上下打量:“好个标致的姑娘,难怪把祖母稀罕得什么似的。”
对方被夸了,也不知红脸低头,自谦几句,反而笑呵呵地夸回来:“大姐姐也很漂亮。”
舒心:……至少大大方方的。
眼神也不差。
其实大堂姐生得很是寡淡,算不得漂亮,但举手投足间自带一种从容,让人瞧着很舒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海棠书屋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a href="https:///zuozhe/osq.html" title="蒹葭是草"target="_blank">蒹葭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