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锁是景霖在整顿律法没多久造的,那时候才刚完善,牢里的人看走不动关系,就起了逃狱的心思。景霖见廷尉愁恼,询问一番。就把这锁给廷尉看了。
  没想到廷尉一用,还真好了不少。自此以后,这锁就成了所有牢狱的专用锁。每个都是精心打造,廷尉还日夜精钻,改良了一通,得了第二版。
  不过这第二版是基于第一版上的,名声也不如第一版的大,所以大家都普遍认为现下的锁还是景霖造的了。
  “你在这待了多久了?”景霖略一思索,问道。
  那人也是个喜欢聊天的,闻言奇道:“你这人有点意思哈,不问我叫什么,不问我犯了什么事,就问我待了几天。”他见景霖并不搭理他,撇了下嘴,清嗓两声:“待了挺久了吧,那来回走动的狱卒我都认识了。”
  “那你可觉着这牢狱有哪里不同?”
  “不同,什么不同?”那人似是看看上下左右,“七八年来了一贯如此,除了狱卒越变越丑,我还真没看出什么不同来。”
  景霖:……
  算了,还不如他自己找。
  上官远刺史的位置一直没动,究其原因,还是皇上想让他看住一些人。毕竟上官远称职在位期间,在管理大官方面还算是比较好的了。
  其中就包括江南总狱。
  只不过这些上官远并不知情,毕竟要看住的人早在上官远任职前就入牢了。
  这件事皇上瞒得紧,甚至当年所有证明几近销毁。而他也不过是顺藤摸瓜找出来了一点。
  一是淮国数年间各地粮草备需,二是各地牢狱人员收录。
  将每一年的粮草备需列举下来,不难发现,自岁和元年初始,江南一带的备需量就暗暗上升。
  这些粮草都是备给当地军府的,通规由郡守保管上报。郡守就是各郡总管,他们每年管理军府,任何情况随时向刺史报告。再由刺史手下别驾从事整理,呈报京城。
  既然是供给给当地军府,就跟守卫牵上关联了。
  江南一带较于西北地区是更为安定的,近年战况也是西北那块更加密集。照理来讲,皇上应该将多余的粮草备给西北,南方已经足够了。
  那为何江南会有这么多?
  除非这里是有什么东西,让皇上防不胜防,小心谨慎。
  百姓不必多防,蛮夷也不必多防。究竟是防外,还是防里?
  本来这是件挺难找的事,可偏偏景霖修改律令时无意发现,就在当年,江南狱吏就更多了。
  那么这二就是各地牢狱犯人名录了。
  有了先前对江南一带的疑惑,景霖很快就把目光锁定在江南一带的牢狱名录上——如果是要找所有的牢狱,无异于大海捞针空费力气。
  新一册的名录自然不能全信,尤其是岁和元年大赦天下的时候。
  于是景霖废了一会劲,早先誊写出旧一册昌永三十二年的名录了。
  经两相对比。有处——不,该是有几十处不同的点。
  大赦天下前一年,江南总狱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段就收押了几十名牢犯,且罪名和“杀人放火”“投毒害人”之类的大罪大差不差。基本该定于秋后问斩的类型。
  说是说大赦天下,可和那些深恶痛疾的犯人是沾不上边的。人命背在身上,凭什么轻易地说饶就饶?这必然会激起民愤。
  可怪就怪在,大赦天下后,那几十名牢犯就凭空消失了。
  与此同时,新的名册上面,又多出来几十名新的牢犯。这会他们被定成“酒后乱性,误手害人”“误用毒药,过失医人”等稍微轻点的罪名了。
  这点疑惑是出自于旧名录上面的,在新的“昌永三十二年到岁和元年牢狱名册”中,昌永三十二年时是没有那几十名牢犯的。
  即是说,那几十口人不是岁和元年锒铛入狱的,而是旧王朝,昌永三十二年。
  到底是什么人,连罪名都可以更改。还是在皇上眼皮子底下更改。
  景霖很快就想到了,有些人还真的能让皇上如此担惊受怕。
  ——那就是被皇上杀害的那些宗亲贵族。
  更甚者,旧王朝君王,昌王。
  旧王已死,新王当立。这是历代君王袭位时常用的话语,不过如今这位淮王室有些不同的,他还没等旧王死透,就迫不及待地黄袍加身了。
  那么这时,旧王该如何处置,就该仔细权衡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对于新王也并无不同。上下百姓眼睛亮着,淮王都大赦天下了,总不能再做杀戮,把旧王杀了,这不是两庭相悖么。
  所以,也就有了后来史书所记载的,软禁昌王一事。
  但聪明人应该都清楚,留个祸患在身边,这和拿把刀架自己脖子上并无区别。皇上忌惮这位旧王,肯定是要偷摸着杀了的。
  至于怎么杀,史书上字字分明:昌王绝食而亡。
  很简单,很草率。
  可景霖是知道的,昌王不是软骨子。昌王继位时,不是淮王这种步步为营里外两套,而是直接杀。
  一路杀上来,砍了君王的头,堂而皇之地坐上皇位。
  能有如此性格的人,怎么可能心甘情愿看着淮王坐在他原本的位置上。绝食而亡并非不可能,只是挑准时机暗杀皇帝,岂不是更加合适?
  牵着江南一带突然诡异的事件,景霖当时就有了个大胆的猜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