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村里人面面相觑,胖婶儿先出声道:“昨儿我儿子去镇上问过了,就是这个价儿,比去年便宜了些,说是种红薯的人家多了,价格就降了点儿,村长,我这儿登记九十石。”
  “我昨儿也去问了,今年就是这个价儿,村长,我家六十石。”李叔道。
  村长点了点头,想了下继续道:“这是第一次和人家合作,也是体现清水村风貌的时候,家里那些烂的,不好看的就不要拿出来卖了,自家要先检查一下,听到了吗!?”
  其他人见状连忙点头,陆陆续续报上了自家的斤数,戚老汉也想上前被戚李氏拉了回来,“别听他们的,万一卖便宜了怎么办,一年到头也就指着这点子收成了。”
  和戚家关系不错的也驻足停了下来,大多数村里人都还没抽出时间去镇上问价,心里总是有些打鼓,虽说李铁柱,胖婶儿两人也确实挺可信的,但总没自已打听到的让人放心些。
  清水村二百多户人家,五十多户没有登记,想着自家辛苦些,一斤不说多一文,能多半文都是不小的数额了。
  次日一早,吴掌事就带着一众伙计,外加十辆专门用来拉货的牛车,浩浩荡荡的进了清水村,每辆都有三头看着非常强健黄牛拉着,气派极了。
  顾尧收拾了三十五石出来,不小心砍烂的,外表有虫眼不那么美观的还有个头小的剩下了七八十斤,就不卖了。
  等吴掌事和村长过来,查验了下红薯,满意的点了点头,笑道:“顾小子,你家红薯不错,我就都收了,明年继续合作啊。”
  戚莳端了几碗温水递给吴掌事和几个正在搬红薯的伙计,吴掌事笑着点了点头,道了一声谢,“我还要去其他人家,就不多留了。”
  说着便和村长走出了顾家,往村里其他人家去了,留下的伙计继续往车里搬货。
  三十五石红薯卖了八两四钱,戚莳别提多高兴了,“咱们要是能有多点儿的地就好了。”
  顾尧笑道:“去年买田的时候因为家里存银不够,所以有几亩旱田没有买下来,晚些时候我再找村长一趟,也不知有没有被旁人买走。”
  戚莳点了点头,家里田地多了,顾尧也能轻松些,不用再冒险打猎了。
  清水村卖红薯热热闹闹的忙活了一整天,吴管事也没想到能收这么多,又派人去镇上赶了六辆牛车才全部把红薯走。
  “什么?!都是二文一斤?!”戚李氏不是很相信,“你跑了几处啊?有没有把镇上收红薯的粉丝坊问过一遍啊?”
  戚良灌了口水,回道“娘,我跑了一天,都问过了,都是二文钱一斤,其他过去的问到的也都是这个价。”
  戚李氏闻言瞥了眼戚老汉,道:“你快去看看,那收红薯的走了没,没走的话咱就也一起卖了吧。”
  戚王氏撇嘴道:“娘,我刚从外面回来,那牛车都拉满了,吴掌事也已经回去。”
  戚老汉闻言,重重的磕了下烟斗,气道:“就知不该听你这头发长见识短的婆娘的!”
  戚李氏瑟缩了一下,她怎么知道那顾尧还真一点儿猫腻都没有,老老实实报的价啊,现在说啥都晚了,家里的红薯还是得自家汉子一趟一趟拉去镇上卖了。
  其他没卖的人家也悔青了肠子,就不该听那戚李氏的,那就不是个好人儿!但悔之晚矣,只能费些力气了。
  第36章 中秋
  家里的玉米翻晒好了,留了十几几辫子挂在墙边没有剥,剩下的都装车被顾尧拉到镇上卖了。
  两亩地收了十五六石的玉米,顾尧拉走了十五石,玉米价格比稻米便宜很多,但胜在产量高,如今镇上三文一斤,卖了五两四钱,顾尧没有在镇上多逗留,给自家小夫郎买了两包糕点,就回家去了。
  秋意渐浓,树叶纷纷落下,铺满了乡间小道,如今家用的银子已经有三十两并六钱,足够夫夫二人过个好年,顾尧也没那么紧迫了,最近这几日都没上山,在家里陪着戚莳忙活家里的活计。
  转眼中秋临近,清水村家家户户都开始忙活过节的事儿,货郎也开始走街串巷,吆喝着从府城进的新鲜物件儿和吃食,新出的的枣泥馅儿的月饼深受大家伙儿的欢迎,没钱也要少吃顿肉买块儿给家里人尝尝。
  顾尧也不例外,之前一直都只有五仁儿馅儿的月饼,又贵又不好吃,反正顾尧二十年来,一直都吃不惯。
  今年新出了枣泥馅儿,就在货郎那儿买了十块儿回家,纠结了下,还是又买了五块儿五仁馅儿的月饼,戚莳看着似乎挺喜欢吃的。
  村里人开始节前走亲戚,村道上人来人往,时不时传来一阵阵小娃娃们嬉笑打闹的声音。
  顾尧和戚莳都无亲戚可走,夫夫二人在家里用刚买回来的专门做灯笼用的红布还有顾尧早上砍下来的竹子做红灯笼,准备做好挂大门上,看着喜庆。
  顾尧正在削竹条,戚莳在厨房熬浆糊,就听到门外传来戚游的声音,“四儿,在家吗?”
  顾尧看了眼门外,怎的一大早就过来了。
  戚游和齐羽夫夫俩穿了一身崭新的秋衣,齐羽手巧,还绣了些花样在上面,看着样式比村里大多数人穿的都好看。
  戚莳连忙把两人迎进堂屋,拿了盘糕点和干果放桌子上,温声道:“三哥,三哥么,吃些点心。”
  齐羽拿了块儿桂花糕,尝了一口,笑道:“是甜斋的罢,吃着还是原来的味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