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自从兴乐帝中过毒以后,对宣王的冷淡明显得满朝皆知。
  宣王或许是急于表现挽回,却忙中出差,出了几个不大不小的纰漏。若是换在以前,兴乐帝根本不会在意,但放到现在,就是雪上加霜。
  朝堂形势开始变得说不出的微妙。
  时间在这期间来到了十月底。
  这一日,荣少锦和姜闲正在府里练射箭,突然有人来报,盯端王府的人手救回一个人来。
  两人去到花厅,等家将把救下的人带过来一看,竟是那个“天星将军”。
  他一脸惊魂未定地瘫在地上,先给荣少锦和姜闲磕了个头:“开阳侯、姜公子,又被你们救了一次!两位的大恩,小人没齿难忘!”
  荣少锦先问家将:“没被发现你们把人带过来吧。”
  家将摇摇头:“他从端王府角门逃出来,端王的家丁在追他,我们跟了一段才出手救的,然后拐了个弯子,那边不会发现。”
  姜闲让家将把人扶到椅子上,好奇地问:“你还在京里啊。”
  假将军垂头丧气:“我也想走,但端王不让,我出不去城门。”
  姜闲想到玉碑发光的事,又问:“那玉碑发光是不是也是你弄的,端王要留你下来再弄一次?”
  这种江湖术士把戏多,真有办法搞个发光也不奇怪。
  果然,假将军点头道:“是我出的法子,但不是我弄的。”
  荣少锦也好奇:“你干了什么要逃出来。”
  假将军哭丧着脸:“我也不知道!我就是会一点江湖把式,混口饭吃。有朋友向端王推荐我,端王就派人找了我,接我进他府里,照着他的想法来研究怎么实现。哪知道他怎么突然就要杀我。”
  荣少锦:“你仔细想想你逃之前的事。”
  假将军:“我就是在后院里走,可能是碍着他眼了吧,当时我隐约听到一句‘登台之日就什么’的,紧跟着端王发现了我,立刻指着我喊‘杀了他’。我吓得赶紧跑,幸好会的手段多,才勉强从角门逃出。”
  荣少锦和姜闲不由得对视一眼——现在后宫里正在为“神女”整修一座高台。
  假将军哭求道:“开阳侯,让我先在这里躲一段时日吧,我怕一出门就要死。”
  荣少锦点个头,吩咐家将把他领去交给家令。
  待人退出去,荣少锦转向姜闲一笑:“武敏吉现在一定气得跳脚,想想就很愉快。”
  第44章 勤王
  今年的冬至在十一月初。
  冬至是大节,当日要隆重祭天。
  就在冬至的前一夜,御花园湖中的那块玉碑又亮了一次。
  消息在冬至当日传得沸沸扬扬,众臣都在夸“这是上天对圣上的认可”。
  荣少锦回到家把这事跟姜闲说了。
  姜闲奇道:“上天对圣上的认可?那这时机不对啊,应该在祭天之后亮才对得上。”
  荣少锦冷笑一声:“一个两个都这么说。也不知道是谁先开的头,居然就那么多人没脑子地跟着。”
  姜闲:“肯定有端王的人在里面搅浑水。话已经传开,哪怕有人心中起疑,也只能跟着说。若不跟着,万一被政敌抓着作文章,就很难自辩。先不说这个,现在玉碑亮了第二次,应该快了。”
  荣少锦:“嗯,景王和贵妃那边都盯着那高台。”
  姜闲想了想:“我记得,上月和陈兄相聚之时,他说过他现下调入工部帮忙。不如我们约他出来问问,说不定能有什么消息。”
  荣少锦点头:“行。”
  姜闲就给陈甫写了封帖子,约在老地方药膳馆。
  第二日傍晚,两边在雅院暖亭里见了面。
  姜闲一看陈甫的面色,就向他招手:“怎么这般疲惫。兄长快坐过来,让我切个脉,看要不要配个药茶喝上几日。”
  陈甫先拱手谢过两人相请,便坐到姜闲身边,伸手搭于桌面。
  姜闲探过他的脉,点好菜肴,再要来纸笔给陈甫写了方子,仔细叮嘱一遍,最后说:“但终归比不上休息好,休息好才最重要。”
  陈甫叹道:“我何尝不想,但现在都在没日没夜地赶着修整那高台。我还算好的,工匠们才真是累。”
  荣少锦好奇地问:“你也参与了?”
  陈甫:“我被派去做用料记录与调配。”
  荣少锦:“还有多久能修好啊,那台子。”
  陈甫:“估摸月底前吧。还好只是把现有的塔拆了顶改修成台,要是完全新建一座,工程量就大了。”
  菜肴一一端上来,三人边吃边聊着。
  席间,陈甫突然看看姜闲,犹豫着说:“我刚想起一件事,有关姜尚书的……”
  姜闲一看他的表情,就知道必不是好事。不过,姜德的坏事,更让人乐于一听,便笑道:“兄长直说吧。我与他关系如何,兄长不也清楚。”
  陈甫这才说:“我刚到工部那时,路不熟,曾经不小心撞见过端王来找姜尚书。我本没想听,但就路过的一会工夫,还是听到一些。是端王让姜尚书向圣上提议建高台,与神女赏月观星。”
  姜闲一愣,立刻和荣少锦对视一眼——他们正愁找不到姜德的错处,这下可真是自然送上门来。
  高台是姜德提议修的,这不是密事。等武敏吉在高台上动了手,那姜德只能算是被殃及的池鱼。可换成姜德和武敏吉商量过,那就完全不一样,姜德就一下变成了“共谋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