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急促的琵琶声响起,迎来午后大雨,筚篥的空灵声与清脆的竹笛一同响起,是大雨之后,凉爽的竹林,绿衣裳少女在竹林间的欢笑。
送走暑气,是暖黄的秋日。
收尾时,小钹鼓点逐渐密集,竹林间已被白雪覆盖,二胡声音悠扬,是冬日竹林的寂静。
双云锣声音混在其中,又是对来年希望。
古琴落下最后一个音,曲毕!
大堂内久久寂静,直到第一个鼓掌声响起,众人才被惊醒。
随后是热烈的掌声!
彭平安是被身边的掌声惊醒的,他怔怔看着台上那一群老人家。
这就是叶氏鼓乐的能力吗?
茶馆对面餐厅二楼包间,赵老头早在听到第一声筚篥时,就已经起身站到窗口。
此时的他,一行热泪划过沟壑的皮肤。
叶氏鼓乐,名不虚传!
第069章
茶馆内的掌声, 经久不绝。
包厢里,丁少涛走到赵老爷子身边,神情震动, 胸腔内一颗心,砰砰震颤。
他瞧着大师父热泪满面,隐约明白,大师父想要的不是长虹门能够立足, 而是希望民间鼓乐能一直传承下去。
他递给赵老爷一方巾帕, 老爷子摆手, 粗糙的掌心胡乱擦拭脸上的泪。
声音沧桑地说:“老叶,他变了。”
有同样想法,还有彭家老太爷。
彭老爷子通过和儿子彭平安视频, 看完全程的演出。
久久不能平静。
他和赵老爷子一样, 明明都是古稀的年纪,却眼泪糊了满脸。
彭老头对视频中的儿子说:“老叶变了。”
彭平安明白父亲的意思。
如同国画一样, 有磅礴大气的山河图, 有人间烟火的市井,也有花鸟写意……
类比到安城民间三大鼓乐流派, 彭家是磅礴大气,长虹门是花鸟写意。
而叶氏,是市井烟火。
也正是因为贴合百姓的生活,所以才会成为三大流派之首。
彭氏的风格和官方风格最为相似,是优势也是弊端。
优势是,能更好的与官方融合。
弊端, 彭氏鼓乐已经逐渐失去自我的风格。
彭老爷子:“那个小明星报幕时说这曲子叫什么?”
彭平安:“《四季竹林》。”
彭老爷子:“我没记错, 原曲子应该是《月下花间》,说的是团圆。
“我以为, 老叶这个老古板,就算断了传承,也不会动祖宗留下的谱子。
“变了好,变了好啊,不变又怎么能让世人知道原曲呢。”
彭平安看着视频中,父亲感慨、落寞却也欣慰的神情,复杂到他有些看不懂。
父亲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
安城一处高档小区中,两个年轻人原本窝在沙发中看直播,在叶老爷子等人上台表演时,他们原本并不以为意。
他们也是学鼓乐,一个主攻竹笛,一个主攻筚篥。
看着一群老头、老太太,只当做老年人兴趣团。
可是筚篥一开场,学筚篥的男生直接坐直身体。
那是对强者的尊重。
他敢肯定,就是他的老师,在这个吹筚篥的老太太面前,也是逊色很多。
这个老太太是谁?
要知道他的老师,在安城鼓乐中,已经是非常厉害筚篥吹奏者。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个老太太曾经指导过他的老师。
竹笛声响起时,沙发上的另一个年轻人也是呆愣住,随后坐直身体。
她是个女孩子,在观察细节方面比她身边的年轻男人,更入微。
每一次的变奏都是教科书级别的!
这一对年轻人是兄妹,他们的父亲是安城鼓乐官方流派会长。
他们从小受家庭影响,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鼓乐。
就是刚刚叶柔的琵琶独奏,也比他们乐团里的大师姐更胜一筹。
兄妹二人对视一眼,这是一群什么深藏不漏的人?
从叶柔表演的时候,两人就打开了录屏。
后来忘记关掉,此时倒是方便再听一遍。
“哥,你用投屏,连接音响播放。”
她此时真的很庆幸自己录屏了,明天她要把这个视频给老师看。
相信乐团里其他人,看完之后也会受益匪浅。
兄妹俩忙活的时候,书房里两个中年男人在谈话。
其中一个男人,与客厅里兄妹二人眉眼相似,显然是兄妹两人的爸爸。
“孔局,咱们这么多年交情了,我也不跟你客套。安城鼓乐这些年并不景气,原本还能吸引一些游客,现在咱们本地人都不爱到现场听了。”
吴懋深吸一口烟,吐出,继续说:“说白了,咱们传统乐器并不被国人熟知喜爱,他们知道的更多是钢琴,大提琴,小提琴……”
孔局是安城文化局局长,市里提出中秋时安城在京市的中秋晚会上,要有独特且有安城特色的演奏类节目。
他这不是第一时间想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城鼓乐。
吴懋说了半天,都是在委婉告诉他,节目可以出,但效果可能不尽人意。
没有效果,最后还得是他这个文化局局长的责任。
他叹气:“老吴,你想想办法。”
吴懋恨不得再给自己点一支烟,他管天管地,还能管观众喜欢听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