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庞太师好像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一样,先行准备了一副画,在事发前将画给了他和包拯。
包拯皱紧眉头,没错,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先去确定一下李妃的事情。”包拯最后决定。
“好。”
而在包拯和公孙策将李妃之事交给庞统之前派给他们的宫里的一名小太监后,他们就被皇上宣召了。
公孙策这还是第一次拜见这辈子的皇上——仁宗赵祯。
拜见的地点是御花园里的亭子里,很幽静,风景却很美。
跪拜见礼后,公孙策微微抬头,皇上现在还很年轻,和他们的年龄相差不大,面容俊秀,气息温雅,皇上和八贤王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在于这一身的气息,不过,八贤王气息淡雅却沉淀着阅历,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是与生俱来的优雅贵气,而皇上即便有着威仪,却没有后来的威严。
——公孙策和皇上见面的次数不多,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八贤王离世后一个月再见皇上,皇上却是敛去了所有的温雅,剩下来的是厚重的威严。自此那次后,公孙策心里便有一种感觉,八贤王的离世让皇上失去了很重要的东西。
“一直以来朕都听闻庐州有第一公子,公子如玉,温润雅致,如今一见,朕觉得,公子不但如玉,也如松柏,挺拔高洁。”赵祯微笑赞赏着。
公孙策尴尬的笑了笑,不知道该说什么,心里很囧,这还是第一次有人当面这样赞美他,虽然上辈子的时候,和皇上的第一次见面,皇上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但也没有说得这般直白啊。
包拯眉眼不着痕迹的皱了一下,他微微侧身,恰好挡在了尴尬的公孙策跟前,包拯拱手,严肃的开口,“皇上,有些事想请教皇上,不知道可否屏退左右?”
赵祯看着包拯的遮挡,微微勾唇笑了笑,微微抬手,于是,亭子里的太监侍女们就都退下。
待亭子里空无一人,赵祯看向包拯,问道,“调查可是有了进展?”
包拯微微点头,拱手回答道,“回皇上的话,可知冷宫李妃一事?”
赵祯眼睛微微闪了闪,随即垂下眉眼,淡淡道,“知道一些,怎么,寇珠的事情也和李妃有关?”
“寇珠父母双亡,再无任何亲人,入宫后,曾经遭受过欺辱,在被欺辱的时候,李妃救了她,她还受过李妃一饭之恩。”包拯低声说着,语气平淡,没有任何起伏。
而在包拯说着寇珠的事情时,赵祯一直垂眉听着,在包拯说完后,赵祯轻轻的问着,“然后呢?”
“寇珠留下了这样一幅画。”包拯将今日找到的画呈了上去。
赵祯盯着画,看了至少好一会儿才微微移开视线,叹了口气,站起身,缓缓的看向包拯,说道,“包拯你果然不负我所望。”
包拯听着这话,心头却是一个咯噔,那么,皇上果然是……有所目的的故意软禁八贤王和庞太师?!
“李妃已经离开了,在十八年前,李妃就在某些人安排下离开了。带着她的孩子,走了。”赵祯说着,转头看向外头的景色,喃喃道,“说实在的,朕挺羡慕朕那兄弟的……外头的世界多好啊。”
包拯沉默听着,这个可是宫廷秘辛了。
“包拯,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但,不管你信也好,不信也罢,庞太师的事情与朕无关。”赵祯说着,转身走出亭子,一边挥手,“包拯,你努力吧,还有一天的时间,一天后,局势就不再受你我所掌控,到那时候,就必须有一个结果了。”
公孙策一听这话,有些紧张的看向包拯,“皇上的话是什么意思?”
“皇上的意思很清楚,不管事情查的如何,后天,一切就都必须有个结果。或者,后天,京都的天就要塌了。”包拯沉着脸平静的说着。
公孙策听着,皱起眉头,怎么办?只剩下一天,他们该如何查明?
“阿策,刚刚皇上说,李妃的儿子在十八年前就随着李妃离开了?”包拯突然沉下脸。
公孙策愣了愣,脑子里突然闪过清河县的那和皇上有着七分相似的脸,公孙策的脸也黑了,“不会是那个人吧?”
李妃的儿子难道是清河县的那个人?!不对!小六明明在京都里活着好好的!
“总之,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了。”包拯转身拉过公孙策,边朝宫门跑去边说道,“阿策,你去找五鼠他们,让他们马上找到那些杀手们,我去找庞太师!”
公孙策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好,我去找五鼠,你小心些!”
跑出宫门,转入巷子,包拯看了眼公孙策,猛然拉过公孙策,紧紧的抱了一下,低声说着,“现在是多事之秋,阿策,你万事都要小心,别逞强。”
公孙策慢慢的点头,迟疑了一下还是回抱了一下包拯,公孙策的迟疑回抱,让包拯心头难掩激荡,死死的紧紧的抱了好一会儿,才慢慢的松开了手。
公孙策仰头看着包拯,包拯深深的回望着。
“你一定要小心。”公孙策低声说着。
“嗯。”包拯抬手轻轻拂过公孙策的脸颊,毅然转身,大步的奔去。
——等事情了结,他和阿策一定要定下此生的誓约。
公孙策目送包拯离去,直至看不见包拯的背影,才收回目光,想着,也许该去找找小六?
******
赵祯在离开御花园后,就慢慢的朝垂拱殿走去,进了殿宇,习惯性的看了眼桌上的笔筒,接着,赵祯瞳孔微缩,似乎发现了什么,挥手说道,“都下去,没有朕的命令,谁也不行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