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沈惇听了这话,不由真诚地问道:“那你吃了吗?”
  秋泓咽下“仙丹”,仔细想了想,回答:“好像没有,因为我记得净儿把杨学缙打出去了。”
  “真是你的好儿子。”沈惇凉凉道。
  秋泓笑了起来:“沈公这话听着一股醋味儿。”
  “哪有醋味儿?”沈惇正色,“我平生最恨唐彻、谢谦那种天天嚷嚷着要生儿子的人!”
  “那是那是,沈公自是这样的人。”秋泓赶忙说道。
  沈惇沉着脸,把热水瓶往秋泓怀里一塞,自己钻进了驾驶座。可他摆弄半天,却不发动车子。
  秋泓在后坐着,奇怪道:“这东西也和马一样有脾气,不顺毛捋一捋就不跑吗?”
  沈惇憋着一口气,他转头问道:“你为何会那般相信陆渐春?”
  秋泓被这问题问得愣住了,他不解:“我为何不能那般相信陆渐春?”
  “罢了,”沈惇摆摆手,不耐烦地转过身,“我看那姓陆的迟早得给你迎头一击。”
  说完,他终于发动了车子。
  他们要去的地方,是距樊州市区不到十公里的少衡古城,秋泓的家乡。
  --------------------
  写得好绕。。
  ps:离音密码取材自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的反切注韵法~
  第24章 拂庇天下
  有人专门考据过,认为秋泓祖上并非少衡县人,而是夷中土司王吉布的后代。在高皇帝时期,他祖宗被李政的手下捉去当了壮丁,后来才定居少衡县的。
  不过,是不是土司王的后代并不好说,但秋家三代清贫确实不假。
  秋泓的高祖梁准为了不随祖上从军,托人花钱买关系脱籍,凭借自己的好相貌做了大小姐的上门女婿,生下来的孩子全随娘家姓秋。
  但大户人家的富贵也不长久,宣宁年间两汉闹水灾,秋家衰败,梁准的大儿子,也就是秋泓的曾祖秋闻三便带着一众家眷搬出了樊州城,来到了少衡县。
  好在是秋闻三的弟弟有本事,不光自己考中了举人,还为秋闻三的二儿子,也就是秋泓的祖父秋谌说了个秀才家的好亲事,从此让秋家成了少衡乡绅。
  可惜的是,秋泓的亲爹秋顺九压根不是个读书人的料,在叔叔赌光家业后,他便和自己的曾祖梁准一样,凭借漂亮皮囊,娶能干女人,靠媳妇给勋贵家奶孩子生活。
  甚至说秋泓,在小的时候,都曾帮他爹在宁城伯的庄头上放过牛。
  “因为你,那些修祠堂的家伙,恨不能把秋家祖上十八辈全部查清楚。”沈惇站在门槛前,回头对秋泓说道。
  秋泓正支着头欣赏那座正对着他的四柱三门五楼牌坊,牌坊正面刻有“御制”、“长靖乙酉科进士吏部尚书秋泓”、“太傅太子太师”以及“太师”等字样,反面刻的则是“敕造”、“镇江侯定国将军秋慕兰”、“少保太子太保”以及“太保”等字样。
  沈惇立刻说:“那是光裕皇帝给你立的。”
  “光裕?”秋泓没听说过这个年号。
  “南昇皇帝祝榕,永昌帝祝斓的小儿子,也就是天极的孙子,在京梁被屠后自己跑了出来,领着一帮大臣在信州登了基。每天的口头禅就是‘倘若秋相活着,我必还于旧都’。不过这小子确实挺有种,带着一帮残兵败将在阡南的大山里足足撑了二十年。”沈惇说道。
  秋泓收回了目光,神色不悲不喜:“我又不是天上的神仙,他都被打进阡南的山窝窝里了,我就算是活着,难道还能带着他一路北上吗?给他十个陆渐春王竹潇都不顶用。”
  沈惇失笑。
  秋泓接着问:“那背后刻的是谁?”
  沈惇神色一顿,随后回答:“你的小孙女,云正的小女儿,祝榕手下那帮残兵败将的统帅。她战死阡南狄砀山后,新代天寿皇帝为其忠心所感动,也为笼络故昇旧臣,所以令少衡地方官给她建了个牌坊。但因战事刚定,百废待兴,政府没钱,所以……就和你挤一挤了。”
  秋泓一怔,看着牌坊上刻的“秋慕兰”三字微微出神。
  沈惇飞快揽过秋泓:“走吧,去里面看看。”
  说完,他冲角门处的工作人员一点头,如同回家一般,轻车熟路地领着秋泓越过了排队买票的人群,迈过了秋家祖祠的门槛。
  在祖祠的前院中,立着一棵已有四百二十二年树龄的参天银杏。初冬之际,银杏灿黄的叶子落了满地,仿佛一层薄薄的鎏金,每一片都盛着从枝干缝隙中倾泻而下的几缕微光,让人不禁去想,四百年前的这里,是否也是如此。
  这日不是周末,但秋家祖祠里却游客不少。越过人群,一个站在银杏树边的年轻人看到了沈惇,立刻迎上前:“沈叔叔,你来了。”
  沈惇拉过秋泓,介绍道:“来,认识一下,秋绪。”
  站在对面的人扶了扶眼镜,温和一笑:“你好。”
  秋泓神色微怔,看着他没说话。
  这是个清秀瘦削的年轻人,笑容腼腆内向,眉宇间掩不住文气,最重要的是,他长得竟有些面熟。
  像秉儿,秋泓讷讷地想道。
  沈惇把秋泓往前推了推,笑着说:“小秋是秋泓的第十八代孙,在秋家祖祠、秋泓故宅和秋泓墓被开发为旅游景点后,他一直负责文化宣传和各项交流活动的开展。”
  秋泓木然地点了点头,视线却无法离开秋绪的那张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