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放哨?”
“放哨。”秋泓肯定地一点头,“这里正是往山里去的入口,如果蹲在这棵树上,恰好能看到远处的村庄和山下的来客。”
“难道是去那吴家园里摸文物的?”沈惇说完,又兀自摇头,“不应该,都这么多年了,就算有文物,也被清理干净了。况且,现在都什么时候了,难道之前的来这里摸金的能把宝贝留到现在?”
“可能是有墓。”秋泓打断了沈惇的话。
“有墓?”秋绪诧异,“长水河在一百多年前还是镇子,哪有人会把墓修在镇子旁边?而且,这里的风水看着一般般,不像是有能出土无价之宝的大墓的地方。”
“不,不是有人把墓修在了镇子旁边,而是有人把镇子修在了墓旁边。”秋泓回答,“至于无价之宝,这里确实不像是有大墓的样子,不过,所谓风水堪舆,各个地方规矩不同,也难说,从前这吴家园到底是不是个风水宝地。”
这样的说法倒是合理了不少,毕竟这中州大地有着几千年的文明,谁能保证自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没有埋过死人?
况且,没人知道这长水河的历史到底有几载,若真如那老婆婆所说,只兴盛了六、七百年,那此地算来也不过是在昇代初年才逐渐有了人丁,之前的几千年呢?不许人家在这山包上挖坑埋人了?
“走吧,我们也去看看。”秋泓来了兴致。
“这……”沈惇又想劝阻。
“既然如此,那就进去看看,反正也不收门票。”秋绪一咬牙,跟上了秋泓的步伐。
沈惇看了看自己那只剩半格信号的手机,又看了看一往无前的秋家“老”少,摇了摇头:“深山古宅,听起来就会出事。”
第38章 方士家族
从这条不算狭窄的山路往上走,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明显年代久远的石拱桥。只是桥下早已无水,仅剩一片插在沼泽里顽强生长的芦苇和几株不知名的野草。
沈惇顺着桥墩子旁的小道下到了河沟里,他找了一圈,最终在一堆烂瓦后看到了这石拱桥下的勒名砖。
砖上第一行刻“樊州府委官同知李璁”,第二行刻“督管樊州窑户张猛造 监工人王善清”第三行刻“大统元年二月初九日记”。
也就是说,这座桥最早大概是在大统元年建造的。
“李璁和张猛你认得吗?”沈惇爬上岸后,压低声音问道。
秋泓皱眉:“我是长靖十三年生的,你说我认不认得?”
也是,就算沈惇出生时,大统皇帝都作古好几年了,更别提比他小了十多岁的秋泓。
“不过,这小镇里的石拱桥用砖,怎么会有官勒呢?”秋泓不解道。
秋绪正蹲在下面研究这座桥,过了一会,他冲上面叫道:“沈叔叔,我在底下找到了一块碑!”
“碑?什么碑?”沈惇从上面探出头。
秋绪回答:“就在那堆芦苇底下,好像是个……墓表。”
“墓表?”沈惇叫道,“你把上面刻的东西给我大概念一念。”
秋绪用手拨开芦苇,仔细辨认了一番,高声道:“墓表上写,‘太丰元年丁巳岁朔月望日,关阳济恩观道长上玄真人,春秋九十有九’。”
“这是个方士的墓表啊。”沈惇奇道。
“太丰元年丁巳岁朔月望日,皇始十一年正月十五,”秋泓眉梢微动,“淮实,这不是高皇帝在京梁荣登大宝、昭告天下的日子吗?”
沈惇“嘶”了一声:“还真是。”
那也就是说,这座桥底下,很有可能埋了一个死在大昇建国第一年第一天的方士。
还真是,巧了。
倒不是说人不能死在祝璟建国的这一天,而是当年那个关于“高皇帝乃是天命所归所以要还命于天”的流言,则正是在太丰元年正月十五这日出现的。
当时,祝璟拜谒始固山历朝历代列祖列宗祭天,并请了十三位思云观方士和道长前去打醮做法。
而就在这十三位方士打醮之际,其中一位道号“止止”的方士突然疯癫,口出狂言,说祝璟得国不正,大昇国祚绵延不到百日就将覆灭。
祝璟气急败坏,当即杖杀这方士。
但很快,关于祝璟是天命之人,只有还命于天,才能永葆大昇长盛不衰的流言起于四野,为了震慑百姓,扼制群臣,祝璟杀得京梁人头滚滚,最终平息了这场闹剧。
至于那个方士,他的忌日,自然就是太丰元年朔月望日,也就是,正月十五。
“春秋九十有九,活得挺长,死了也不亏,就是不知他到底是因何而死的。”沈惇低声说道。
秋绪已经手脚并用,爬上了石拱桥,他问道:“那个墓表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问题,继续往前走吧。”秋泓分明眉心紧锁,可却一句有用的话都没说。
三人走过拱桥,顺着小道继续进山。在越过一个小岗后,树木变得稀少,视野也渐渐开阔了起来。
没过多久,地面上开始出现零零星星的石砖、屋脊兽,以及一些已经损毁严重的石板路。
“快到了。”沈惇再次拿出手机按亮屏幕,这时,原本就很微弱的信号已全部消失。
不仅如此,手机上自带的指南针也开始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转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沈惇大惊失色。
秋绪倒是镇定,他说道:“可能是这边的磁场有问题,附近该不会有矿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