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这位走马商人,出生地不详,但生平却很详细。
  比如,他在大乘十二年,娶了将军镇张千户的女儿为妻。
  再比如,他在大乘十五年,随妻子一起,南下探亲,并在潞州停留了一个月。
  最终,钱百万死在了徽南的一个小镇上,终年七十九岁。
  而徽南……
  秋泓隐约觉得自己摸出了规律,他沿着誊抄后的手稿寻找,果不其然,找到了宣宁三年生的乡绅顾添曾于正兴十二年前往两怀参加乡试,在落第后,这个老秀才似乎并没有回到家乡,而是一直留在了这个地方。
  徽南,正是两怀地区。
  尽管高隆和万忱生平不详,但秋泓有理由相信,他们的人生活动轨迹中一定在某个时间点曾有不为人知的重合。
  正如大昇开国皇帝祝璟和定宁大将军褚飞一样,祝璟在京梁登基后,三次御驾亲征北塞,最后一次因伤寒死在了燕宁府治。
  而褚飞的出生地翟州一代,也正是燕宁边陲。
  那么,这样的重合又是因何而发生的呢?
  秋绪也察觉出了其间联系,他“嘶”了一声,神色不定:“这几个人,好像除了云阳子之外,没有谁来过关阳长水河吴家园。”
  是了,尽管这七人的人生轨迹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但不论是一生南征北战的祝璟,还是在塞北驰骋了十几年的褚飞,亦或是东奔西走了半辈子的小商人钱百万和半生定居在两怀的乡绅顾添,似乎没有人踏足过这个不为人知的深山小镇。
  除了云阳子,云阳子生平中的唯一一件大事,就是前往长水河传道。
  墓志铭上记载“云阳子携前代经文典籍无数,贵重难量,方士争趋之,皆以得道人也,谓之能洞彻世法,感悟天地之变”,意思是,这人不光懂得当时的道学经书,身上还带着无数非常贵重的古书,吴家园的方士们趋之若鹜,将他奉若神明,认为此人能参破天地变化的本质规律。
  可云阳子只活了三十二岁,他死于光裕十五年腊月初八,在这一日,大昇的最后一位皇帝祝榕自杀,他的弟弟祝柏被新代开国君主天寿帝的侄子勒断了脖颈。
  昇朝,正式灭亡。
  云阳子,则飞升于长水河瞭望台上,这是一个与国同休的方士。
  真是不可谓不巧。
  “太丰元年朔月望日,”秋泓骤然间想起了什么,他缓缓坐直身体,看向秋绪,“太丰元年朔月望日,光裕十五年腊月初八,从立国到灭亡,期间一共二百六十五年。”
  没错,如果从上玄真人墓表上记载的日子作为起始,以云阳子的死期作为截止,则恰好是延续了二百六十五年的昇朝历史。
  一天不多,一天不少。
  这面石墙所载的一切就好像是在说……
  大昇,生于祝璟皇帝,亡于云阳子方士。
  “真是一座奇怪的墓,什么墓会把开国皇帝和江湖方士放在一块碑上?”秋绪喃喃道,“就说关阳这地方也很奇怪,我刚刚查到,这里还有长生不老的传说呢。”
  “长生不老的传说?”秋泓抬起头,有些诧异。
  秋绪“嗯”了一声,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推到了秋泓面前:“刚刚我想上网查查,之前有没有人在这里发现过什么奇闻,还真找到了。你看,这是个民俗博主,他在介绍本地文化的时候说过,宣代末年,不少为了寻找长生不老术的人曾来过这里。”
  “宣代末年?”秋泓重复了一遍。
  “我再查查,没准能查到具体的故事。”秋绪关掉页面,一阵十指翻飞。
  秋泓盯着键盘,目不转睛。
  秋绪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说道:“这个,咳,相当于一个存储器,也能够连通不同地区、不同信息,并且,并且能把这些信息分享出来。”
  秋泓眨了眨眼睛,默默收回了目光。
  秋绪小心翼翼地观察了片刻秋泓的表情,嘴唇微抿,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终却什么也没说。
  他在电脑上查了很久,但有关那个“长生不老传说”的信息也只停留于民俗博主所说的年代,没有再进一步的内容,更枉提具体的人和事了。
  “罢了,看来这东西也不是什么都知道。”秋泓失望道。
  而正在这时,伴随着被两人丢到一边的“长生不老传说”,客房外那静悄悄的走廊上忽然传来了一阵不轻不重的脚步声。
  起初,两人都没在意,毕竟,不是没有凌晨回房的客人。
  可是,这脚步声由远及近,从那头的楼梯口缓缓而来,不多时,竟停在了这一间的门外。
  秋泓和秋绪对视了一眼。
  秋绪蓦地起身要往外走,秋泓则一把拉住了他,摇摇头,随后,自己按下这孩子,来到了门边。
  秋绪指了指门上猫眼,示意秋泓可以从那个小洞看看屋外。
  然而,正在秋泓准备贴近时,骤然间,“嘭”的一声响起,那个停在屋外的人竟直接踹开了房门。
  “谁!”沈惇惊醒。
  他一抬头,就见秋绪一脸惊慌,紧贴墙根,而秋泓则神色凝重地缓缓后退。
  下一刻,沈惇看到了一张有些陌生,但又有些熟悉的面孔,以及,这人手中紧握着的一把左轮枪。
  枪正抵在秋泓的眉心。
  “你要杀了我吗?”秋泓再次平静地问出了这句话。
  站在他对面的人哼笑了一声,低头看向桌面:“让我瞧瞧,你都发现了什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