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时至今日,大昇已经覆灭,尘归尘土归土,当年的恢弘王朝,也不过转瞬之间就高楼塌去。若那预言为真,秋泓、沈惇、陆渐春、李岫如等人在过去,或许已不经意间见证了来自五百年后的契机,那么,这个契机会是布日格吗?所谓“算无遗策”的《天罡相术》,真的能测算得了五百年后发生的事吗?
  “松开他,放下那荒谬的执念,你这辈子或许还能安安稳稳地过完。”陆渐春说道。
  “不对,”布日格几近癫狂,他一把揪起秋泓,怔怔道,“不对,大昇已经覆灭了,说明《天罡相术》中所言确凿,既然所言确凿,那么我就一定能按图索骥,成为稷侯剑的主人,并赶在契机发生前,取而代之,回到过去,挽救我那被毁掉的上辈子!”
  “台吉,”秋泓忽然笑了,“还记得我在阳沽山对你说了什么吗?”
  布日格呼吸一窒。
  “我记得,当时我告诉你……”
  轰隆!秋泓的话被一声巨响打断,中控室顶的墙灰簌簌落下。
  众人还未来得及抬头去探究到底发生了什么,便又是一声巨响传来。
  轰隆——
  展厅爆炸了。
  --------------------
  其实我也说不清什么时间悖论。。
  第46章 明熹四年(一)
  巨响过后,是上下一片白茫茫,五指所触之处,皆是彻骨寒凉。
  身上仿佛压着一座小山,细碎的冰晶从口鼻处涌入,这场雪崩由远及近,由弱到强,由上到下,以无可阻挡之力,既声势浩大,又悄无声息地到来了。
  当秋泓提起洳州时,布日格首先想到的不是那句在他心口印了不知多少年的话,而是这场倾天覆地的雪崩。
  那是明熹四年的深秋,在南方起义军被成功招安、两江一代倭匪初平、朝廷终于有余钱养兵后,昇军在两俞、两怀一代第一次取得了一场振奋人心的大捷。
  主将王竹潇率领平湖、文山等地的两万大军,大破北牧人防线,逆转了整整三年的你攻我守之势,正式开始了北伐阶段。
  捷报传至京梁,举朝上下大喜过望,明熹皇帝祝颛亲登始固山,告慰先帝魂灵,仿佛只需稍待些时日,他就能带着文武百官驱除鞑虏,还于旧都了。
  只是此时外面热闹,长缨处直庐里却冷清极了。
  徐锦南正蹲在门槛下的炉子旁帮小太监煎药,他一手拿着蒲扇,一手掀开铫子去看里面的药渣。
  这时,暖帘被人从内掀起,秋泓站在门边,冲他一点头:“进来。”
  徐锦南赶忙放下蒲扇,向小太监友好地笑了笑,俯身钻进直庐。
  “昨日两江巡抚奏疏上的票拟是谁写的?”秋泓背对着徐锦南站在桌边,一手撑着腰,一手翻看桌上堆摞成山的文牍书信。
  徐锦南看了一眼默立在旁的两位同僚,一个是秋泓的同年汪屏,一个是辛卯科探花,如今的翰林院编修章从梧。两人都是那眼观鼻鼻观口的模样,谁也不敢张嘴回答秋泓的问题。
  “说话!”只听“啪”的一声,秋泓已把那贴着浮票的奏疏摔在了三人面前的地上。
  章从梧被吓得后退了一步,差点撞翻身后博古架上的花瓶,汪屏似乎已经习惯了,但仍禁不住发憷了一下。
  只有徐锦南笑呵呵地上去弯腰捡起了那本奏疏,看了看上面的浮票,说道:“师兄别生气,这票拟想必是王老先生或是赵老先生谁托翰林院里那帮庶常写的。小孩们不懂事,师兄你别和他们计较。”
  见徐锦南抬出了总领大臣王一焕和赵太宰,余下两人赶紧舒了一口气。
  这话他们可不敢说,只有徐锦南能说。
  果真,这位身段柔软的小师弟说完后,秋泓扫了两人一眼,没再追究。他点了点章从梧,说道:“叫杨公公来研磨。”
  “叫什么杨公公呀?”徐锦南笑着上前,“杨公公正在给师兄煎药呢,我来研磨。”
  说完,他又冲那俩依旧杵在底下的“棒槌”使了使眼色,示意他们可以走了。
  秋泓看都没看那两人一眼,撕了浮票,自己找来纸,准备重新写一张。
  徐锦南站在他身边:“师兄,今晚我替你在北敬阁值守吧,你还病着,不要太操劳了。”
  秋泓没答话。
  徐锦南倒是习惯了。
  这两年来,秋泓的性子变得越来越冷,他起先只是怕自己年轻,镇不住那帮倚老卖老的大臣,后来渐渐地,就真的冷了下来。
  在北敬阁里伺候的小太监杨旺曾偷偷拉着好性子的徐锦南说,他就没见秋部堂这人露过笑脸。
  徐锦南仔细一想,他似乎是见过的,但那都是太久之前的事了,久到他现在已很难回想起秋泓笑时是什么样子。
  “徐先生?”正这时,煎药的杨旺在门口小声叫道,“秋府的家丁铜钱儿有东西送来。”
  秋泓抬起头,徐锦南立刻快步上前,接过杨旺递来的信筒。
  “师兄,是北边来的。”他隐晦地说道。
  秋泓眼睛微亮:“打开看看?”
  徐锦南脸上挂笑,他揶揄道:“师兄,沈先生应该还不知道洳州大捷的事,我听说,北边把兵败的消息捂得可严实了。你要不要,回信告诉他?”
  秋泓的神色难得有了片刻缓和,他拆开信筒,不咸不淡道:“告诉他有何用,得想办法闹得北都人尽皆知,满城风雨才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