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这些年的秋泓远不如他尚还年幼那会儿和蔼可亲,在祝微的印象里,当初北牧南下,秋泓带着他爹他娘还有他南逃时,每日抱着他坐在车里,时不时还会哼上两句汉南民谣,和他讲些逗趣的故事。
可现在呢?这人总是隔着一层冷冰冰的镜片看人,脸上少有笑容,见了他,也只会说些读书习字的事。
祝微趴在桌上,忽然有些失望,他分明记得,秋泓不是这副模样。
“殿下请复述一遍臣方才说了什么。”秋泓的一句话拽回了祝微飘然飞走的心神。
他一凛,立刻低头去看书上的字:“先生方才,方才说,明日,明日就不读《百诗新编》了,改读《贤文四时》。”
秋泓看上去有些无奈:“臣问的是上一句,臣嘱咐殿下,《百诗新编》读完,要谨记什么?”
祝微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回忆:“要谨记,尊师重道,敬亲孝长,恤,恤民之艰。”
秋泓看着他:“还有呢?”
祝微答不出来了。
“知物之来之不易,明受天下之养者,当养天下之人。”秋泓不得不补充道,
“是,学生谨记。”祝微怯生生地回答。
“好了,”秋泓放下书本,看向那些肃立在自己身后的翰林们,“今日讲《贤文四时》的是谁?”
辛卯科探花,如今的太子讲官章从梧站出来答道:“是臣。”
说罢,他上前对祝微躬身施礼:“臣翰林院侍讲学士章从梧拜见太子殿下。”
祝微从桌案后伸了伸脖子,看清了趴在地上那位的尊容——一位面庞黝黑、相貌平平,没有丝毫探花风采的中年男子,他有些失落地叹了口气,不由望向去往偏殿的秋泓的背影。
“起来吧。”不想读书的太子殿下打了个哈欠。
此时,好容易逃出宝华殿喘口气的秋泓也打了个哈欠,他寅时起床,骑马上衙,又在里面对牛弹琴了一上午,眼下又饿又累又困,恨不能赶紧回长缨处直庐睡一觉。
可是里面的学还没讲完,作为太子的老师,他还得在旁边等着章从梧一众人都告退,才能结束这累人的活儿。
秋泓时常与沈惇同病相怜,不知他们俩上辈子到底是造了什么孽,这辈子才要在祝家受这种罪。
“秋先生?”正在秋泓躬身自问的时候,王吉的声音从他身后传来,这位据说相貌丑陋的大伴太监端着一杯茶,笑着说道,“秋先生润润嗓子。”
秋泓看了一眼周侧,低声答:“让小太监送来就好。”
王吉低着头,站在秋泓面前时仿佛比站在祝微面前还要恭敬,他脸上带着自若的笑,垂在身侧的手却攥得很紧:“小太监哪里知道先生爱喝冷茶还是热茶。”
秋泓端着盏子的手一顿:“只是叫旁人看到了不好,你现在到底是太子殿下的大伴,而我是外臣,钱奴儿若是知道了,定会责骂你。”
“可是……”王吉抬起头就要反驳,然而他这话还没说完,宝华殿外突然跑来一名惊慌失措的小太监,正是那位总在长缨处侍候的杨旺。
“王公公,不好了不好了!”他大叫道。
秋泓赶紧放下茶盏,起身问道:“出什么事了?”
杨旺看到秋泓,先是一跺脚,而后又松了口气:“汪部堂叫小奴赶紧来请秋先生回长缨处,出大事了!”
祝微本就无心向学,这会儿一听出事了,赶紧兴奋地跑出来问道:“出什么事了?”
杨旺跪地回答:“裴相家的大公子和沈次相在直庐里打起来了!”
起初只是因一件小事而起了争执,但很快,新仇旧怨涌上两人心头,争执就变成了辱骂。然后,也不知是谁气不过对方,竟直接上了手,准备“决一死战”。
秋泓太清楚沈惇的性格了,这人虽生得高大,可本身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裴松吟的大儿子裴照光身板就比沈惇宽了一倍,更别提他那虽在翰林院挂职,可自小跟着自家伯父习过武的身手了。
因此,一听这两人在直庐里打起来了,秋泓顿时眼前一黑。
“殿下,您好生读书,臣先告退回长缨处了。”他匆忙说道。
随后,不等祝微发话,秋泓就站起身,头也不回地跟着杨旺跑了。
离开前,满脑子都是沈惇的秋泓没有听到,祝微皱着小脸,低声嘟囔道:“沈淮实沈淮实,还是那副讨人厌的模样。”
从宝华殿走到长缨处所在的斋书房,也不过一盏茶的时间,秋泓一路小跑,连这盏茶都没用完,就气喘吁吁地推开了斋书房的门。
嘭!刚踏进门槛,里面就传来了这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
“你老子和弟弟犯了错,受了罚,那是天经地义的事,你有何脸面在这里与我大喊大叫?有本事,就去诏狱里找李指挥使说理!”沈惇的声音从里间传来。
他这话还没说完,裴照的怒喝就已响起了:“我老子爷犯了什么错?当年北牧人来,多少人跪在狼王脚底下称臣!什么李道阳、张闽、王斐的,难道他们致了仕,就可以把他们的罪责都堆在我裴家人的身上了?明熹四年底,可是我冒着风险南下,为陛下送去北廷消息的,当时你沈淮实在何处?怕不是在和也儿哲哲那婆娘偷情呢吧!要不是秋凤岐,你能人五人六地坐在这里,当中堂吗?”
“放屁!”沈惇大骂一声,扑上前又是一通乱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