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没错,当初祝璟取国号为“昇”,要的就是长日永升之意,他特地改掉了诏书上的“日升月恒”一词,仿佛在避讳什么他所忌惮的东西,将所有有关“日月”的意象全部删除了。
  为什么呢?
  秋泓抬起头,在这片茫茫山野中,再次看到了那座旌义坊,旌义坊上写:皇胥敕造。
  皇胥敕造!
  随着旌义坊的出现,刚刚那道缥缈的声音去而复返,转瞬之间,又似有似无地贴到了秋泓的耳侧:“大胥没了,你脚下的一切也要没了,祝璟梦中那个长日永升的大昇,真的要如他所愿,千秋万代,绵延不息了。秋相,你想看到那一切吗?”
  秋泓恍然如梦,骤然初醒,他一把挥开耳边的声音,大步向前走去。
  “秋凤岐!”下一刻,李岫如握住了他的肩膀,“你去哪里了?”
  “我去哪里了?”秋泓怔然重复道。
  “刚刚你和你所站的这个位置,忽然之间全部消失,顺着那处往前,地上出现了一道裂缝,差点把我也卷进去。”李岫如将秋泓从头到脚看了一个遍,“你去哪儿了?”
  秋泓抬眼,看到了同样紧紧盯着自己的沈淮实,他松了口气,说道:“是时间,我好像,又踏进了时间的迷障中。”
  为何是“又”?
  因为秋泓第一次踏入所谓的“时间迷障”,正是在那座方士墓里。
  “淮实,”秋泓苦笑了一声,他抬眼看向沈惇,“你果真没说错,回到过去改变历史颠覆现在这种事,在几百年前真的曾经发生过,而始作俑者,就是祝璟。”
  这是秋泓第一次直呼他家太祖皇帝的名讳,也是秋泓第一次,彻底放下对此人的最后一丝敬重。
  祝璟,大昇的开国之君,曾被万民誉为“天命神子”的传奇人物,就这样在几百年后,被人戳破了他的真实面目。
  他到底是谁?他来自何处?他又因何而来?他最后又为何而去?
  笼罩在祝璟身上的谜团如雾般,渐渐散去了。
  “我记得,他曾自称自己生在一个贫苦的木匠之家,十三岁时父母双亡,便跟着一云游道人,四海为家,后又随怀安县养蚕人起义,在潞州眭县割据一方。”秋泓缓声说道。
  作为大昇的臣子,祝璟的生平于他而言,简直是再熟悉不过了,沈惇也信手拈来,接着道:“后来,祝璟不顾属下反对,执意要闯入东宣国都邺宁,刺杀国君郎照壁,并在那时,纵了一把火,烧死了郎照壁那尚在襁褓中的一双幼子。”
  “在郎家败亡后,祝璟成功拿下东齐,进而左右出击,逐一攻破了吴敏英的北周、夏侯归宙的南金,以及岷地的西楚与后梁。在入岷地前,他还特地绕道鹊山,民间称,祝璟此举是因他有一红颜,岷口之战时与其走失,后逃至鹊山,被卖给了一女牙子,并因此殒命。据说,祝璟为她大开杀戒,将那老妇人就地活埋,只为给红颜知己报仇。”秋泓说完,略一思索,便立刻觉出了不对,“郎照壁的一双幼子是婴孩,鹊山渡下的女牙子是妇人,如此,不正好对上了止止道人在他登基大典上所说的,屠戮婴孩,杀害妇女吗?”
  此话一出,李岫如神色微变,不知是想起了什么。
  秋泓没有注意,他接着说道:“我秋家祖祠中有口古井,井下四周刻满了浮雕,绘满了壁画,那些浮雕和壁画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个……很有可能来自于华忘尘所著天书的神话故事。”
  故事从天地初开,讲到历朝历代“天命之人”是如何被天命所累,为天下安宁而死,故事的最终却停在了宣末纷争,战事四起时。
  喻辞身死山下,文卿元殉情追随,大宣就此灭亡,而后天成了地,地成了天,上下一片混沌,百姓流离失所,直到——
  一肩抗“胥”字大旗之人挺身而出,荡扫天下,统一中原,成就了一番霸业。
  这人是谁?
  生在大昇、长在大昇的秋泓已无从探知,但他确定,那人绝不是祝璟。
  “或许,历史的轨迹本不是今天这样,在几百年前,我们生活的那个时代,不是‘长日永升’的大昇,而是‘长月永恒’的大胥。至于祝璟,他或许只是大胥之中的芸芸众生,却因机缘巧合,回到最初。”秋泓眼前一亮,“所以他才会如天命神子,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甚至能推测出何时会刮风、何时会下雨,甚至会……”
  “会杀掉尚在襁褓中的婴孩与罪不至死的妇女。”沈惇在旁道,“那婴孩和妇女,或许就是大胥建立的关键之人。”
  是故,止止道人才会说,祝璟,得国不正。
  “那又如何?”就在此时,一道冷冰冰的声音出现了。
  秋泓诧异地抬起双眼,正见李岫如直勾勾地盯着自己。
  “你……”
  “就算是得国不正又如何?宣末纷乱多年,几家争霸不休,大胥哪怕一统中原了,却还是满朝佞臣,党争狗斗,林、郎两家为了那个皇位足足打了百余年,天下再也回不到齐俞宣三代的盛世之景了!这难道能怪祝璟吗?这得怪喻辞不肯为天下安宁而死,以致阴阳倒悬,万物失格。有一个能够回到最初,改变一切,杀掉那些该死之人的机会,为什么不把握住呢?”李岫如说完,猛地抬起双手,掐住了秋泓的脖颈。
  “凤岐!”沈惇一惊。
  然而,还不等他扑上前,这片将将安定下来的山水骤然间地覆天翻,秋泓与李岫如的身影一闪,消失在了陡然降下的混沌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