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跑不了,应该就藏在附近。一把火烧了。”
其中一个黑衣人抬掌劈向高悬的灯笼。灯笼应声落地,掌风切碎火红的细棉纸,卷着在血色中瑟瑟发抖的烛火,顷刻间吞噬墙脚。
高墙之上,白衣男子看着烟火肆起,忽地一阵恍惚。
苏令…..就这么轻易地.....死了
苏墨两家恩怨就这样…….一笔勾销了
这感觉就好比你埋了一坛佳酿在土里,心心念念等了十数载,终于满怀期待地刨土起坛时才发现,坛底竟破了个洞,坛中空空如也,亦如空落落的心。
另一边,几个黑衣人退到墙角。
迟迟不见苏家遗孤的影子,一人不耐烦地啐道:“死小鬼,我倒要看看,是你骨头硬,还是这把煞火硬!”
说罢黑衣人抬手又是一掌,打算加把柴火,却不料自东墙腾起一阵刺骨的寒风,携着素雪造访,寒风所经之处,结起了细小的碎冰,一时间素雪纷飞,竟然浇没了刮刮杂杂的花火。
“疏影残雪掌快撤!”
几个黑衣人一溜烟,翻墙出了苏园。
片刻后,从高墙上跃下一个身影。
正是方才那白衣男子。
他伸手拍了拍肩头的落雪,嘴角勾起一抹自嘲的笑意,这手多脚痒,好管闲事的毛病,又犯了。
不过,那身子骨比煞火还硬的苏家遗孤,倒是勾起了他的兴趣。
他猛地一提真气,素白衣袍无风自动。
真气在暗夜流动,扫过余温尚在还未冷透的尸体,扫过花开依旧显得冷漠无情的苏宅大院。
他的目光落在黑暗处的一口废井上。井上盖着一块青石板,遍布青苔,看上去已经被冷落了好些年头。
他走上前,蹲下身子,轻轻掀开青石板。废井下藏着两人,一个老妇,一个少年。
老妇搂着少年,头埋在少年身后,周身抖如筛糠,几乎要抽过去。
少年脸上没有一丝血色,那清潋的五官笼着青白,模糊到几乎看不出表情,只能从他落在剑柄处那微微颤抖的手指,窥探出一点细碎的情绪。
少年看向他,平静地问道:“你是谁是来杀我的吗”
他顿了顿,递给少年一只手。
“我叫……墨玉笙,是个江湖郎中。你……愿意跟我走吗”
他一对桃花眼微微弯了弯,眼中两抹轻寒淡去,露出一丝狡黠。
父债子还,天经地义。
只是杀人不过头点地。若是捉回去,小火慢炖,再看看是抽筋扒皮,还是挫骨扬灰,岂不是更加有趣
第2章 元晦
西南边境有座山,四季如春,得名春山。
山下有个镇,叫春山镇。
正值初夏,天光来的早,才过卯时,天已破晓。
晨光将山脚的河水唤醒,卷起几声夏虫低鸣,一路弯弯绕绕流向百姓人家。
一个少年手提长剑,匆匆上了春山。
他瞧着十五六岁的年龄,身形颀长,有些单薄消瘦,脊梁挺的笔直,似那山顶的云松。
少年爬起台阶毫不费力,仿佛是不知走过多少回一样,在一个三岔路口轻车熟路的拐进了条小道。
小道一路盘旋至茶林,林中有块空地,地上坐着两人。
少年朝其中的长者恭恭敬敬道:“王伯,久等了”,又朝那少女简单打了声招呼,“春杏姑娘。”
春杏有些害羞地点点头,低声道:“元晦大哥,早”,双手不自觉地抚上耳畔,反复拨弄着青丝。
王伯手握铁剑,站起身来,半开玩笑道:“今日来的这样晚,怕是又被那姓墨的小子绊住了脚吧?”
王伯口中姓墨的小子叫墨玉笙,子子游。
人如其名,是个美人胚子。
两年前带着元晦,来到春山镇落脚,凭一己之力搅乱了一池春水,连王伯家那老婆子都三天两头没事往墨家钻。
叫元晦的少年并不接话,抽了剑,简短道:“请王伯赐教。”
王伯笑笑,忽地横来一剑,元晦提剑一挡,两柄铁器相撞,发出的金石之声,在林间悠悠回荡。
两人身形移动得极快,王伯出招,元晦拆招,在旁人看来,元晦被压制得死死的,毫无主动出剑的余地,可每当王伯即将胜出时,总是剑差一招。
约摸一炷香的功夫,两人落了剑,胜负未分。
春杏起身抓过身旁的竹篮,快速迎了上去。
“爹爹,元晦大哥。”
她将竹篮打开,竹篮有两层,上层是包子馒头,下层是两壶热汤。
她提起托盘,递到二人面前,“饿了吧?吃点垫垫肚子。”
王伯抓起包子,一口半个。
元晦却摆了摆手,“不了,我一会儿回家吃。”
春杏不依不饶地从竹篮里端出了一壶热汤,“元晦大哥,你和爹爹赶大早练了那么久的剑,出了一身虚汗,喝点热汤,驱驱寒气。”
元晦礼貌一笑,弯腰捞起个水壶,道:“不了。我自备了温水。”
春杏默默收回汤壶,又道:“今日是小满,蔽日台有超大的抢水仪式,可热闹了。一年就那么一次,跟过年似的。晚些你跟着我一道去吧。”
元晦简短道:“不了。”
元晦十五,眼底是二十五的老成。
平日里寡言少语,除了练剑,几乎宅在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元晦抬头看了看天边,王伯道:“时候不早了,我先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