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百合>权经> 第235章

第235章

  我从没想过在这宣室殿中会有如此惬意畅然的时候。刘枢仰头随意躺倒在毛绒绒的地毯上,拉住郦壬臣的手,不管将来如何,希望今后年年都能和青霁一起守岁。
  郦壬臣感到那只手传递过来的灼灼热量,也觉得心底有种踏实的温暖,臣会的。
  她们又谈了许多事,整宿说的都是高兴的事情,然而她们活到这个年纪所经历的高兴之事并不太多,她们说了一晚上便说完了。
  * * *
  二月初,在东南方的丹江水已经开始解冻的时候,汉国还是一片冬雪茫茫的景象,按照季节的惯性,汉国的春天总是比其他国家要晚来两个月。
  齐国正在筹备春祭,稷下学宫的祭酒大夫向天问卜,禀告齐王于:
  臣仰观天文,自去岁太白犯镇星于斗牛,荧惑又逆行,与太白会于天关,金火交会,中原之地,必有兴者。
  姜于想了想,道:中原之地,必有兴者,那不就是孤么?何须问卜?可见占卦之事,聊胜于无。
  祭酒大夫面红耳赤,不敢复言,悻悻而退。
  自姜于继任王位以来,对稷下学宫越发不在意,常道士子以文乱法,不可过分抬举他们云云,每年对学宫的拨款也逐渐减少,于是天下学者望而却步,来此访学的士人渐渐稀少。
  春祭过后,齐国又收到一封楚国国书,姜于展开一看,又是一封挑战书!
  楚王敖糜表示:常言道,天无二日,天下岂有两个霸主的道理?楚国愿邀齐国于丹江岸,一决胜负。
  姜于看到这样的国书只觉得头疼欲裂,她写信回复道:楚国再三违盟,非大国所为,汝不闻食言而肥乎?无信之主,天下谁敢宾从?
  楚王怒回:战利则进,何盟之有?!
  好嘛,这次又是非打不可了。
  在解冻一半的丹江边,两方军队再次拉开阵势,隔水对峙,诸国恐惧,不敢全力以赴。
  从前,在四国联军的奋力抵抗下,两方才打成平手,这次陈、郑、申三国都削弱了兵力,齐国元气大伤,汉国也不再出粮,这对联盟军来说似乎是一场必输的战争。
  反观楚国,竟然又来了十万精兵,兵强马壮,神采奕奕,恢复力惊人!
  仿佛这个国家就是为了战争而存在的。
  消息传到汉国,刘枢也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最近汉国的边境涌入了很多流民,那些都是曾经在陈、郑之间生活不错的商贩走卒,如今贸易萧条,也开始四处流窜讨生活了。
  刘枢召来卿大夫及以上的官员集中讨论,大部分人的意见都是先闭关锁国一阵子,等远在几千里之外的丹江那边局势明朗后,再做行动。
  一味偏安,岂是大国所为?天下将乱,汉国岂能独宁乎?刘枢质问道,众臣讷讷不言。
  在这场集会中,身为相国的郦壬臣始终没有表态,于是刘枢在下午处理完政事后,专召她来详谈。
  刘枢问:莫非你也认为我应该静观其变?
  郦壬臣道:臣并没有这样想。
  刘枢松了口气,知道郦壬臣并非那等迂腐之人,又道:虽然汉国已经没有余粮可以外借,但若天下情势危急,汉国也不是不可以出兵相助
  王上切不可这样决断!郦壬臣有些着急的道:依臣所见,此乃下下之策。
  刘枢道:汉国若出兵,楚国必败。
  郦壬臣道:虽然如此,但下一次呢?下下一次呢?若楚国每半年北上一次,您要每次都出兵吗?汉国兵力怎会不衰减呢?齐国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啊。
  刘枢思量片刻,道:楚国不会永远坚不可摧的。
  在她们谈话前,刘枢已经叫所有宫人都出去了,殿中只有她们两人,说话便不必顾忌太多。
  郦壬臣道:非也,王上久居宫闱,有所不觉,中原总说楚国是蛮夷之乡,不受教化,但偏偏是那样的水土,使其民彪勇好斗,楚王敖糜自继位以来,励精图治,专修军事。如今的楚国,全民皆兵,全民皆战,无论齐国联军赢他多少次,他都能在短时间内卷土重来。
  刘枢默默念叨着这句话,全民皆兵,全民皆战竟然用这样的体制。
  楚国这样举国为战的军事体制,注定了联军不可能战胜它。
  她想了一会儿,随后从一个国君的角度判断道:
  想战胜这样的国家,唯有二法。要么天下团结一心,一鼓作气,将其绞杀殆尽,灭掉其国,永无生气;要么,就从其内部着手,乱其内政,使它自内而外,土崩瓦解。
  郦壬臣眼前一亮,王上所言极是!
  她们又想到一块去了。
  刘枢沉吟片刻道:所以齐王最终不可能战胜楚国了,她已错过了机会,只会被拖得越陷越深。
  正是。
  天下也再没有第二次团结一心的机会了,因为各国疲敝已久,大难临头,各自逃窜,不再相信霸主的权威。
  正是。
  郦壬臣连说两个正是,表示刘枢和她想的完全一样。
  刘枢又道:至于从其内部下手,乱其内政,此非一朝一夕之功,短时间内也不可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