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如今民间交易大多是以物易物,又或者是以绢布、谷粮作为货币交易。官方发行的五铢钱流通范围并不广,两百钱等同于一匹绢。贺兰定要是今日能做成交易,等于说瞬间能得到四十匹绢布!立马能脱贫致富奔小康。
  “这....”刘掌柜犹豫,他没想到贺兰定竟然一下拿出十本论语抄本,他一个小小掌柜可没权调动一下子调动这样多的资金,只能道,“这恐怕需要容某向上请示一番。”
  贺兰定想要立马套现,于是抛出诱饵,“这论语十二章只是试水,后期说不定会有注释版。.”
  “注释!”刘掌柜眼睛都亮了。
  这年头,注释、解读都是家传之法,秘不外宣,是只掌握在门阀贵族手中的“珍宝”。比如,汝南袁氏,累世专攻《易经》,世传《孟氏经》。弘农杨氏,累世专攻《尚书》。
  寒门子弟便是拿到《论语》、《孟子》之类的书籍也大多无法通解其意,能够帮助读懂古书的注释才是最最珍贵、难得的存在。
  “成交!”刘掌柜心潮滂湃,面目赤红,他的心里有个感觉——自己这次恐怕是捡到宝了!
  八千钱不是个小数目,刘掌柜一时半会儿筹集不出这样多的五铢钱。五铢钱是铜制的,八千枚五铢钱大约重四十斤,贺兰定一人一马带走这样多钱币也不方便。
  贺兰定敲定主意,“掌柜你能兑给我多少就多少吧,不足部分用物品补齐就是了。”家中的笔墨纸都耗尽了,正需要补充。
  刘掌柜眉开眼笑,“好嘞!”遇上这种当场赚钱当场花的主,没有哪个商家会不欢喜。
  走出逼仄的店铺时,贺兰定带走了笔墨纸砚若干以及四千钱。
  大事完成,贺兰定的心里松了一口气。今日之行不仅赚了不少钱币,更让贺兰定找到了一条在古代生存求生的道路。只要自己的抄书能够卖出去,自己就饿不死,甚至可以养活全家,带着弟弟妹妹过上好日子。
  “郎主......”另一边,阿史那虎头垂头丧气地牵马走来,声音低落,“馕饼涨价了,没能买几块,就买了些菽粟。”一冬季过去,存粮殆尽,新粮还未入仓,粮价自然会稍涨。
  “接着。”贺兰定笑着将装着钱币的包袱丢到阿史那虎头的怀里。
  “哎呦。”阿史那虎头被砸得个正着,心道,自己便是没买到粮也不该揍我啊。
  待隔着包袱摸到里头物件的轮廓时,阿史那愣住了,眼中迸发出亮彩,不可思议地望向贺兰定,磕巴道,“郎....郎主.....这、这、这.....”这是钱币吧!这么重的一包钱币得要有几千钱吧!
  “郎、郎主....你.....您...不是去打劫了吧!”不怪阿史那多想。对于军镇儿郎们而言,除了打家劫舍、拦截客商,着实没什么能搞到钱财的路子了。
  “尸体处理好了吗?”阿史那凑到贺兰定耳边阴测测询问,“城里杀人有些麻烦。”
  贺兰定被气笑了,大声解释,“这是我卖书赚得钱!”
  “哈?”阿史那虎头一脸不信。
  贺兰定不多解释,将包袱往阿史那怀里推推,交代道,“去把这些钱都花了,买些布匹、粮食、盐什么的。”在这混乱的年岁,贺兰定可不敢相信官方钱币的信用和购买力,还是兑换成生活必需品囤在家中比较放心。
  “好!”阿史那不再纠结这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了,揣着钱币再度扎进了市集中,将刚刚想买又买不起的物件通通买下。
  最终的结果就是......买了太多东西,两个人根本带不回去。
  【作者有话说】
  阿史那:郎主经验浅,可别管杀不管埋。
  贺兰定:真没有.....
  第四章
  红日西落,寒风骤起。初春的草原灰扑扑一片,天地间空无一物。
  贺兰定轻踢马肚,在苍茫大地上缓缓前行着。四周围都是空茫茫的,无论朝哪个方向看都看不到尽头。
  贺兰定突然想要唱歌,似乎只有歌声才能填满眼前无尽的空旷,似乎只有歌声才能证明自己是真真实实的存在于这个世界。
  正当贺兰定酝酿着要高歌一曲“套马的汉子威武雄壮”之时,缀在他身后不远处的负责押送物资的阿史那虎头抢先一步,引吭高歌了,“牛羊成群~奶水如河~~~”
  歌声欢快极了,看得出来阿史那虎头的心情相当不错。
  “郎主!”阿史那虎头策马向前,追上贺兰定,嘴巴笑得咧到了耳后根,“回去后大家看到咱们带回的山一样的粮食,一定会吓一大跳!”
  这些日子部落里的气氛低迷。老郎主身死,主母改嫁,牛羊损失大半,新郎主又磕坏了脑子。大家惶惶不安如同末日将至。如今新郎主拉了这么多粮食和盐回来,大家肯定能安心了。
  “那日、萨日恐怕要担心了。”天已经全然黑了,草原的晚风刮在脸上如刀割一般的疼。贺兰定原本答应家中弟妹会在晚餐前到家,可看如今的脚程,恐怕还要食言了。
  阿史那虎头笑呵呵道,“晚上有肉干,他们肯定会高兴地在地上打滚。”阿史那不理解贺兰定的忧虑,跟小崽子们有什么话可讲的。有肉吃、有奶喝比什么话都顶用。
  又说了两三句话,阿史那策马折返回身后缀着的运输队旁。因着买了太多的东西,两人无法运回部落,便在市集上雇了一辆马车帮忙运货。阿史那虎视眈眈地守在运货马车旁,生怕一个错眼,车夫便拉着他们的货物跑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