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妇人捏着云朵似的围巾,想着,这围巾用个十年八年也是成的,这么一算,相当于一年就二十铢钱的样子,也不算贵了。
  “行吧,就要这个!”妇人咬牙应下,又道,“再给我看个别的,两样一起买,你算便宜些。”
  “哎!一定的!”
  小小的杂货铺里,阿英忙活地忘记了自己的腰疼,耳边只有五铢钱匡当当入柜的声响。
  第一百一十二章
  朔州, 位于内外长城之间,北接大漠,南扼三晋, 西望黄河, 东接恒山, 素有“塞上绿都”之称。
  从怀朔到朔州, 先经稒阳道出大阴山, 尔后过杀虎口进外长城。
  “不到长城非好汉”。上辈子的贺兰定不是个好汉,没去过长城。小时候是没条件去,长大后是人疲软了提不起精神去爬长城。
  “万里长城永不倒”是一种国家精神象征。
  “孟姜女哭倒长城”则是反应了封建阶级对于劳苦大众的剥削。
  总之, 贺兰定虽然没亲眼见过长城, 但是“长城”却贯穿着贺兰定的成长过程, 时而不时地给他带来不同的感受。
  在很小的时候,贺兰定还笑话过古人修长城之愚——就砌一道墙怎么抵挡住敌人呢?
  然而,此时此刻,站在杀虎口外, 抬头仰望盘踞山巅之上的雄伟长城,宛若一堵巨人之墙让人望而生畏。
  贺兰定才明白“不教胡马度阴山”真不是一句虚言。
  哦, 差点忘了, 如今的自己就是“胡马”中的“胡”,“壮志饥餐胡虏血”的“胡”。
  “哇~~好高啊!”
  “天!那是龙吗?是中原的大龙吗?”
  阿昭和阿暄仰头朝天,震惊于巍巍长城之威,嘴巴张大得能塞进一个鸡蛋。
  “是长城。”贺兰定指向山巅的一处凸起,“那里是烽火台, 狼烟起, 江山北望.....额....”说完贺兰定自己卡住了, 这词儿放在此时此刻似乎不是很恰当啊。
  “为什么是江山北望?不是南望?”阿暄疑惑, 小指头指向南方,“梁国在南边呢。”
  贺兰定:......嗯......除了沉默,自己还能说什么呢?
  一旁的阿昭小眉毛一扬,笃定道,“这词儿是汉人写的吧。”北望山河,是失去的故土。
  “不提这个了。”贺兰定一左一右笼住两小孩儿的脑袋,将他们带回队伍,转移话题道,“去看看阿大宝宝怎么样了。”
  “哎!”提起小宝儿,两小孩儿顿时被转移注意力,一溜烟跑回车队,爬上马车,钻进去逗小宝玩儿。
  阿大是阿英和青云的第一个孩子,尚未过周就成了“留守儿童”。这次贺兰定突发奇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除了给朔州分店送货,还捎带上了小婴儿阿大。
  “嘘,小声些,小宝睡了。”车厢内,阿昭压低声音小声说话。
  “哇,他好圆嘟嘟。”阿暄跐溜了一下口水,“像个甜果子。”竟是看馋了。
  “你别乱来。”阿昭推搡着阿暄,钻出车厢,开始告状,“阿兄,他刚才想啃阿大的脸。”
  “我就是觉得太可爱,忍不住。”阿暄噘嘴嘟囔着,“阿大要是我弟弟就好了,我就可以每天抱着他一起睡觉了。”
  “我们有自己的弟弟。”阿昭提醒,“你忘了,斛律家的黑塔。”
  “啊.....”阿暄愣了愣,他的确忘了这一茬了。
  “等这次回去,我们去看看黑塔吧。”阿昭拉拉贺兰定的衣袖。
  “好。”贺兰定点头,“正好看看朔州有什么特产,给他们带些回去。”
  要说如今的朔州有什么特产,那就是羊毛制品了——原材料还是从敕勒川草原来的。
  车队过了杀虎口,进了外长城,众人明显感觉到了气候的变化。
  “太热了,不如咱们怀朔舒坦。”擦擦脑门上的热汗,众人感慨着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狗窝来的舒坦。
  “可是到了冬天,这儿比咱们暖和啊。”有人小声嘀咕。
  “暖和你来呗。”立马有人回怼。
  “我才不要。”
  另有熟悉朔州的人赶紧道,“别看这会儿热,说不定到下午还会下冰雹呢!”
  朔州虽然在阴山之南,可是气候环境也好不到哪儿去。降水量虽然多些,可是降雨都集中在六月到八月,一下从旱灾变成洪涝,还时不时下冰雹。
  “就东南边儿的地好些,有森林有草原。”那人给众人讲着朔州的情况,“西北、西南都是荒漠,还不如咱们敕勒川呢。”
  “什么是荒漠?”涉及知识盲点,阿昭忙问。
  “就是土地变成了细沙,细沙连成一片,就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漠。”贺兰定解释。
  “为什么变成了细沙?”阿昭追问。
  “地面植物被破坏,水土流失,就地起沙。”贺兰定一直在琢磨在怀朔种田的事情,翻了许多当地记载和农书图志。
  发现在孝文帝时期,怀朔还是能种田的,因为官府兴修水利,通渠灌溉,这让怀朔一度有后山小江南之称。
  然而,随着六镇没落,曾经的农业水利工程也被荒废,还算肥沃的农田竟是退耕还牧了。
  贺兰定想着怀朔种田,那就得要有朝廷官府的号召力,把荒废的水利工程给重新修建起来。
  显然,贺兰定没这样的号召力和统治权,而身为怀朔镇将的阿翁对种田毫无兴趣。这种无能为力让贺兰定心生郁闷,才想着出门走走看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