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朔州也是一样。”在朔州建立据点时,贺兰定深入调查过朔州的地理情况,“在汉书的记载上,沙陵湖周边还是水草丰茂的草场,如今却都成了荒漠。”
兴许和气候变化以及河水改道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过度放牧,让草场失去了再生能力。
“不能重新种草吗?”阿昭问。
贺兰定想到后世的毛乌素沙漠改造以及黄土高原变绿水青山,实在没法昧着良心告诉小孩儿说不可以。
“可以是可以的,但是.....”
“我知道。”不等贺兰定说完,阿昭抢先道,“但是要等贺兰家的葛纸卖遍大江南北。”她还记得先前想要从南方借水给敕勒川的事情。
“为什么啊?”阿暄挤过来,好奇不已。
“因为很难。”贺兰定并不隐瞒,“不是一天两天能干成的事情,兴许要穷及几代人的一生。而且.....”
“而且,可能一百年也见不着收益。”一百年,皇帝都不知道换了几轮了——哦,南北朝的皇帝还都特别短命。
啊,不对!一百年,北魏肯定是没了。高欢的北齐也不知道能撑多久。
摇头头,将脑中乱七八糟的杂念甩掉,贺兰定最后总结道,“总是,退沙还耕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目前无法实现。”
“好了,不说了。你们两个回车里睡觉去!睡醒了正好吃饭。”被两小问东问西,勾起了贺兰定满腔愁绪。
行至晌午,艳阳高照,车队在一处树荫下停下休息。
“郎主,那边似有农家,要不要去采买些补给?”车队出行带足了馕饼、粟米和肉干,又是多雨季节,一路吃喝都有保障。
但是众人还是不忍心看着贺兰定与他们一样就着白水啃饼,沿途总是想着找些新鲜吃食给贺兰定加餐——郎主长胖些,容貌能显得慈祥些(硬件不行就气质取胜)。
贺兰定不知大家伙儿心思,点头同意,又叮嘱道,“礼貌些,别惊扰了人家。”
“好嘞!”得到同意的随从翻身上马,一溜烟向远方的村落跑去。
一刻钟后,滴哒哒的马蹄声传来,竟是已经回来了。
“郎主!有鸡!”随从一手反剪着鸡翅膀,一手拉着缰绳控马,马鞍旁还挂着个鼓鼓囊囊的袋子,看来收获颇丰。
“还有一种没吃过的菜,说是好吃呢。”随从下马,将老母鸡丢给厨子,自己提着麻布口袋走到贺兰定跟前,打开口袋展示,“好玩呢,这个菜叶子是绿的,根是红的。”
随从絮絮叨叨着,“老头子说这菜还没长好,我看了实在忍不住,就要了一把。”
“说是叫菾菜,郎主你......”刚要问郎主知不知道这种菜,却见贺兰定突得身体坐直,像是看到猎物的猎豹瞬间从懒洋洋切换到捕猎模式。
贺兰定扒拉开麻袋掏出一把菜来。
“甜菜?!”肥厚的绿叶,红色的根茎脉络,就是甜菜叶子的模样啊?!
南北朝的时候就有甜菜了?!这不可能吧。中国古代的糖,要么来自蜂蜜,要么是麦芽糖,往后期则是蔗糖。甜菜根制糖不得到近现代了吗?
贺兰定对糖的历史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可以肯定的是甜菜是外来物种,反正唐宋元时期没听过用甜菜制糖的。
难道只是叶子和甜菜有些像
“不是甜菜,是菾菜。”随从纠正,说着又挠挠头,自言自语着,“或许是方言的缘故?”怀朔和朔州隔着大阴山,许多话和词儿都不一样了。甜和菾听着也差不多。
“我去看看!”贺兰定坐不住——倘若这真是甜菜,那自己可真的要发达了!
这可是糖啊!
一骑绝尘跑到农户下,贺兰定下马就问,“这菜怎么吃?有根不?”
老农吓了一跳,差点一屁股摔地上。
贺兰定意识到自己的事态,连忙翻身下马,笑道,“就是没见过这菜,不知道怎么吃。”
“这菜不是吃的。”一个脆生生的声音从里屋传来,只见一个扎着小辫儿的小孩儿从门边儿探出头,回道,“菾菜是种了卖给药房的,还没长成呢,这人偏要买!”一脸的不忿。
老农回过神来,怒斥道,“就你长嘴会说话,怎么和贵人讲话的,快回去!”怒斥了小孩儿,老农勾着腰,冲贺兰定笑着,“小孩儿不懂事,笨,您别.....”
“没事。”贺兰定摆摆手,“我们失礼在先。”
“您给我说说这个菾菜,药用吗?根是什么样的,可以吃吗?”
“好吃的,脆甜的。但是哪儿舍得吃,卖给药房能赚钱的。”老农细细介绍着,“有根,根像芦菔似的,红彤彤的....”
就是甜菜了!贺兰定心中重重一跳。甜菜根就是红色的,长得像胖萝卜。
“但是没芦菔好吃,土腥味儿重。”
贺兰定迫不及待道,“挖个给我看看,给钱的。”
老农却没有动弹,苦着脸道,“非是不给贵人挖,只是如今根还没长大,要到冬日才能长到圆滚滚。”
贺兰定:.....好吧,我又没文化了。
【作者有话说】
注:甜菜是魏晋时期由阿拉伯人引进过来的。
第一百一十三章
甜菜, 如今叫菾菜,也叫火焰菜。据医书记载“菾菜味甘苦,大寒。热病初得, 捣汁而饮, 病灶得除。”
“这个菜好种吗?”确定菾菜就是自己知道的甜菜, 贺兰定眼神火热, 追问种植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