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老百姓们苦不堪言,可又不敢反抗,只能砸锅卖铁得交税。结果不少人家连粮种都交了出去,靠着吃树皮、刨草根熬过一个冬日。可是开春之后怎么办呢?想种田也要有粮种啊。
  这个时候李大善人就登场了,他拿出了粮种借给农民去播种。当然不是白借的,要利息的,月利息20%,年利息240%。
  要是当年风调雨顺,那倒也罢了。等到丰收,勒紧裤腰带,交了税,说不得还能还了本息。可是,没有更糟糕只有最糟糕。
  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情况让田地欠收,连绵的雨,突然的降温,丰收前的蝗灾——农民们的抗风险能力太差了,一个不小心就是家破人亡的下场。
  除了天灾,又有人祸。田里减产,郡守加税。扒着指头分配着家里的粮食,算来算去只有死路一条。
  除了死路,“李大善人”给他们指了一条活路,“把你家的田地抵给我还债不就行了,哪日债务还清了,田地还还给你们!”
  可是,那滚雪球般越滚越多的债务,猴年马月能还得清?老子还不完,儿子还;儿子还不完,孙子还。子子孙孙从有田有地的自由民再度沦为佃户、奴隶。
  然而眼下这位苦主状告李甲田强夺田产却是站不住脚的,毕竟,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粮种借了吗?借了。
  还了吗?没有。
  “但是!”贺兰定话锋一转,问道,“当初借粮的签字画押可在?”
  “在!”瘦弱的少年膝行上前,递上那张沾满血肉的借条。
  贺兰定拍案而起,大喝一声,“大胆李甲田,竟然无视国家法度,来人,将罪犯李甲田给我锁来!”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是,倘若欠下的债务计算违背了国家法律,那么这份欠债还算数吗?
  自然不算数的。
  按照大魏律法,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贷款年利率不得超过100%。而按照李甲田借条上的约定,粮种年利率240%。
  违法了!
  【作者有话说】
  贺兰定:善用法律武器!
  第一百七十九章
  高利贷一行自古有之, 尽管历朝历代都有明令禁止,但是由于其超高的利润,永远是屡禁不止。甚至到了大魏朝, 因为寺庙经济的繁荣, 就连得道高僧都下场参与其中。发展至武帝年间, 整个都城的三分之一都是寺庙的产业。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 遏制寺庙经济的狂野扩张, 武帝下令高利贷年利率不得超过100%。
  “所以啊!那些年利率超过百分百的,都是违反国家法纪规定的!借条、拮据、约定什么的,都是站不住脚的, 都是无效的!”高台上, 说书先生, 啊不,应该说是宣传员正眉飞色舞地给联盟军士兵讲“贺兰青天大老爷当家做主,为国家除害,为生民请命”的精彩故事。
  “所以说, 知识就是力量!”宣传员振臂高呼,冲底下的士兵大喊, “对不对?!”
  “对!!!”应和之声从四面八方涌来, 如滔滔海浪,一浪高过一浪。
  “要不要好好学习?!”
  “要!!!”
  这里是联盟军的夜校,主要课程与贺兰小学堂的基础课程差不多,就是识字、知礼和算术。除了固定的学习日,还有娱乐休闲日, 比如, 每个月逢四的日子是故事会时间。今天是初四, 晚上没有课, 是士兵们最爱的听故事环节。
  联盟军行动方案确立,斛律金负责军队训练以及作战方案制定,窦兴负责盟军产业经营和后勤保障,段宁负责士兵们的军功记载和政治文化建设。三个人对总盟主贺兰定负责,总盟主对所有行动方案有一票否决权。
  原本三人是各司其职,无奈段长对所谓的政治文化建设完全是两眼一抹黑,不知该从何处着手。贺兰定便将贺兰学馆的馆长郑令修抽调借用到盟军,由郑令修辅助段宁组建盟军夜校。
  郑令修一手组建了贺兰学馆和贺兰图书馆,如今来军队搞基础教育,还不是轻车驾熟的事情。甚至连教案都不要重新写,直接把当年小学馆识字普及时候用的教案拿出来继续用就是了。
  唯一需要修改调整的就是“故事会”的内容了。之前小学馆的“故事会”都是侧重于解放生产力,宣传男女平权,鼓励女子走出家门,凭借自己的一双勤劳的手立足于世。
  事实证明,故事的效果很不错,在如今的怀朔,女掌柜、女首领都是稀疏平常的事情了——能者居高,谁也说不出个错来。
  可是,总不能给士兵们去讲光武帝和两位皇后不得不说的二三事吧。于是贺兰定直接给了“命题作文”,“要让大家听了后热血沸腾的故事,要能够提高凝聚力的故事.....嗯,要能够增加大家伙儿对贺兰认同感的故事。”小动作是少不了的,娱乐故事里加料是贺兰定的惯用手段了。
  “讲得不错。”高台下,贺兰定满意点头。
  处理好盛乐的事情,在为民做主的同时,从大地主手中挖回了大量良田收归郡守府统一管理,贺兰定心满意足地返回联盟军坐镇。正好赶上了逢四的故事会时间,故事的主角还是自己——新鲜出炉的贺兰青天大老爷。
  “都是郑夫子的功劳。”段宁笑呵呵说着。
  郑令修耸肩,“故事不是我写的。”近十年的经营培育,郑令修的学馆培养出了数量可观的人才,为贺兰部落注入了新鲜血液和中坚力量。这一回的教案就是其中一个学生负责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