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胡太后的拳头藏在宽大的衣袖握紧了又松开,踟蹰良久终于下了决心:“召永泰公主入宫讲经。”
永泰公主受贺兰定点拨在嵩州大搞“土地革命”,不仅很快积攒了巨额财富,还收拢了嵩州的民心。在雄厚资金的支持下,一支文能讲经、武能杀人的女尼队伍建成了。
胡太后邀女尼入宫讲经,实则是将一支武装队伍放进了皇城。
趁着元叉又一次出行游玩,胡太后偷偷见了自己的皇帝儿子,“今我母子相绝,不听往来,要我何用!”说着,抹着眼泪要去出家当尼姑。
皇帝元诩正陷于无人可依的惶恐之中,此时一见亲妈,顿时想起了以前躲在亲妈翅膀下遮风挡雨的日子。
胡太后一见儿子的神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立马趁热打铁,抄起剪刀要绞了自己的头发去嵩山闲居寺当姑子去。
皇帝吓坏了,逼着亲妈出家当尼姑,这要是被史书记下,后世得认为自己是个多么不忠不孝的昏君啊!
皇帝怕了,胡太后的腰杆就更加挺直了。最后,都没需要那群“孔武有力”的女尼给大家伙儿讲讲经,胡太后就走出了幽静之地。
“阿昭,幸而有你陪伴我左右!”重见天光的胡太后仅仅抓着阿昭的手,“日后朕必加貂蝉给予你!”佩金珰,着朝服,登宰相!
阿昭柔和一笑,“士为知己者死。陛下待我如子侄,我待陛下如生母。”
天家母子团员,皇帝元诩像是找到了主心骨,迫不及待地将乱成一锅粥的大魏丢给了亲妈去解决。
然而,五年的幽静时光消磨掉了胡太后所有的政治抱负,她也根本无心朝政,只想今朝有酒今朝醉,过上左拥右报,君王从此不早朝的美好生活。
面对北境烽火连天的场景,胡太后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何不让蠕蠕助我?!”北边的事情就让北边的人自己去解决就好了。六镇镇民彪悍,那就让更加野蛮的柔然人去对付他们。
“万万不可!”阿昭忙道,“恐养虎为患啊!”前些时候柔然人一路打到旧都的恐惧难道都忘了吗?
此时的阿昭身着赤色阙翟,头戴漆纱笼冠,她身形高挑,这么一套二品女官的官服更是衬得她风姿特秀、气宇非凡。活似一颗宝珠照亮了腐朽晦暗的大魏朝堂,让人的目光忍不住随着她而去。
“咱们何必舍近求远,白白让肥水流了外人田。”阿昭地上一份折子,“这是臣昨夜梳理的北境战事情况。”
“叛军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北方并非没有他的敌手。”阿昭指着地图上怀朔的位置,“据前北讨大都督李大人的军书所言,叛军连下诸镇,唯独没有攻下朔州,也就是原怀朔镇。”烽火连天的北境,怀朔镇是唯一的净土。
“怀朔曾向李将军请求物资支援,以供果腹,共同杀敌。”阿昭颠倒了因果,不过在座的根本都无心朝政,甚至连李崇发回的军书都没有仔细看。
“李大人未许。”阿昭看向胡太后,“与其以重利许以蠕蠕,不若给原怀朔守将拨付粮草,让他们去平叛。”
胡太后:“可!”她本就不想多管,见阿昭有理有据,立刻点头应下,让阿昭全权负责此事,中书省对接拨粮事宜。
阿昭温婉一笑,“喏!”
权利到了阿昭的手中,那些个什么怀朔之心不轨的言论顿时烟消云散了——只要有个人能担负责任就行,至于朝廷的粮草辎重是给了蠕蠕,还是怀朔,没什么差别。
“怀朔镇将杨钧病重,不良于行,无法入京?”阿昭翻出了之前怀朔的奏折。正是怀朔杀使者元孚被朝廷问责后,为了阻止杨钧入京的推脱之语。
阿昭看后,直接对中书令道,“杨钧不良于行,自然无法领军平叛,朔州当另任刺史统领军事。”
“盛乐郡守贺兰定原为怀朔镇人,素有贤名,又有贺兰之名,忠贞可见,可领朔州。”三言两语之下,贺兰定变成了朔州刺史(相当于原怀朔镇将)。
贺兰定是谁?整个朝堂上没人知道。但是他姓贺兰,而贺女史原本也姓贺兰。这里头的关窍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呢。
但是,如今的北境就是个烫手山芋,谁都不乐意碰。因此对于阿昭的假公济私,众大臣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过后,阿昭主动向胡太后认罚,“实为私心,却也为了陛下您。”
“那么多的粮草、兵器送去北边,给谁我都不放心。除了阿兄。”阿昭将自己的私心说得明明白白。
胡太后却道阿昭做得对,感慨道,“令兄是天底下难得的好男儿。”初被幽静之时,胡太后连温饱都难保障。全靠着阿昭从外偷渡些饼子勉强果腹——阿昭说,阿兄在洛阳经营一家食肆,别的本事不谈,但是总不能饿着自己。胡太后信了,因此心里也就记着贺兰定的几分好。
“令兄还未婚配?”相对于贺兰定能不能胜任刺史一职,胡太后更关心八卦私生活。
阿昭摇头,“先时在盛乐为郡守,许多人家给阿兄送美婢妖童,阿兄只觉那些孩子可怜,都给放归自由身。还道自己已决定将身心都奉献给了佛祖。”
胡太后信佛,顿时觉得贺兰定更好了几分,“北境之军事皆托付于阿昭!”
与贺兰定的任命书一同抵达怀朔的还有五万石粮食和四万只箭矢。
“怎么就突然成刺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