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特别是在如今这种南北对立的时期,徐州就是南北之间的缓冲区,是一块天地大棋盘。战火纷扰让这块本该富饶的土地千疮百孔。
  阿鹤也想到了这一点,“想要把徐州的产业发展起来,必须要维持住整体的安稳。”
  “尤其是河道安稳。”河道可以运输货物,也能运兵,而诸多工坊又都依着水源而建。
  “如此一来,工坊就不是单纯的工坊了,需要军队保护。”阿鹤将自己的想到一一道来。
  贺兰定顺手将之前的军队改制草案递给阿鹤,“我正好有心将士兵划分为专业士兵和后补士兵。”专业士兵只负责军事训练和学习,不需要承担生产任务。
  “后补士兵则是半兵半农半工的状态。”闲时为农为工,战时服从指挥上战场。
  阿鹤点头,“如此正好!”工坊在生产加工的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的战斗力。一旦敌人攻击到腹地,工人们抄起大刀就能上阵杀敌。
  “怀朔的大半产业都转移到了徐州,怀朔怎么办?”阿鹤问出了北境儿郎心中的担忧。
  贺兰定展开舆图,指向关中地区,“这一片战火不断,敕勒川商路被阻断。”就算战火平息,这片区域也是有主之地,商路从其中经过,总得被扒掉一层皮。
  “等今年开春,争取拿下安州。”六镇往北就是安州,安州再往东就是营州。如今营州为阿史那虎头所把控。
  “如此连成一片,打通一条新的商道,尔后从营州出海南下至徐州。”营州临近渤海,可从白狼水入渤海。徐州往东则是黄海、东海。
  阿鹤看着地图,脑海中模拟了一边新商道,尔后重重点头,“如此也行。”
  “怀朔皮毛运送到徐州,在徐州加工成成品后散卖到各地。”徐州水路交通便利,沟通南北,倘若贺兰定能维持徐州的安稳,无需多久,便能将徐州发展成为南北商业中心地。
  “而徐州的布匹、粮食也可运回敕勒川。”如此,整个敕勒川基地的功能就会趋向单一化,重新回归到以前的放牧生涯。
  阿鹤又些担忧,“这会不会是一种退化。”面对自家师父,阿鹤没什么不敢说的,“如今在您的掌控之下,能够维持这条商道的双向流动。”可是以后呢?
  万一徐州做大,敕勒川终究会沦为其附庸之地。届时只要拿捏一下皮草的价格,就够敕勒川方面难受的了。
  “你的顾虑是对的。”贺兰定叹息一声,他如何不知道其中的风险呢?一旦商道打通,不仅仅是各种物资流向徐州,人口也会流向徐州。谁会愿意守着荒芜之地放牧呢?
  “但是.....”贺兰定声音深沉,他的手指在大魏版图上画了一个圈,“从敕勒川到徐州,才是一个开始。”
  “等把这个圈盘活了....”贺兰定的手指点在地图的西北点,“再打通河西走廊,如此可以将敕勒川发展成第二个商业集散地。”
  西域的商品从敕勒川经营州入海至徐州,南方的商品也可以经徐州运输到敕勒川,再贩卖向西域。
  “商品的流动会带来人气,敕勒川不会被荒废。”
  听着贺兰定的未来宏图,阿鹤心如鼓点,蜜色的脸庞上染上了激动的红晕。
  “而这一步之后。”贺兰定点点关洛地区,心道,等自己打通了大魏的外.围圈,大魏也已经完蛋了吧。
  切实感受到大魏就要完蛋的不仅仅是贺兰定,身在洛阳的阿昭更加深有体会。
  时间进入孝昌二年的正月,各地战报不断进洛阳。
  安州石离、穴城、斛盐三城戍兵哗变造反,叛兵聚众两万之多。
  六镇降户葛荣率六镇流民于定州左城造反,改年号为鲁兴,定州危急。
  西部敕勒斛律洛阳反于桑乾西,响应费也头牧子。
  眺望神州,遍地烽火,全然没有一个好消息。
  “朕要御驾亲征!”突然觉醒男子气概的皇帝元诩叫嚣着要亲自带兵北征。
  然而,没有人会将他的话当真,只做儿戏,“区区贼子,何须劳累陛下万金之躯。”
  安抚好“叛逆期”的皇帝,众大臣聚集碰头,商讨着派什么人去平叛。
  “广阳王可为!”有人推举曾经在朔州平叛成功的元渊再度带兵去平叛。
  如今是中书令的元渊连忙推辞,“万万不可!”自己的大仇敌元徽坐镇朝堂,自己领兵在外,这不是找死吗?
  私下,元渊呈请胡太后,“倘若陛下使元徽出朝至外州任职,臣则无内有之患。”可惜,胡太后舍不得元徽。
  兜兜转转,众大臣将目光落在了阿昭的身上,“贺侍中之兄用兵如神,收复徐州,何不令其北上平叛。”
  阿昭心中冷笑,阿兄好不容易拿下徐州,还未能吞下消化。如今又调他北上平叛,那岂不是要把刚到手的徐州吐出来?
  然而,不等阿昭找个理由拒绝此事。胡太后突然张口,“倒是将他给忘了!”
  胡太后目光灼灼地看向阿昭,“阿昭之兄可托大任。”
  “喏。”阿昭只能接下此事,暗中多给阿兄多谋算些粮草辎重。
  身在徐州的贺兰定正琢磨着用什么借口拿下安州——徐州的生产工坊即将建成,就等着敕勒川的羊毛下锅了。
  结果朝廷一道指令如瞌睡送枕头——送到了心坎上。
  “北讨大都督?”打完南边又让自己打北边去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