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好孩子,近些说话。”胡太后招手让阿昭坐到床边的小塌上,“可是那些大臣又闹腾你了。”
  阿昭将朝会上的事情一一到来,“一时不忿提了文明太皇太后。”冯太后谥号文明太皇太后,后人对认可度可见一斑。
  提起冯太后,胡太后果然黑了脸,面皮紧绷,咬牙道,“要不是冯家的好女儿,文帝也不至于早亡!”这又是另一桩皇家秘史了。
  阿昭跪地,道,“其实他们的本意是攻讦阿兄,是臣不对,一时激愤说了那样的话。”
  “阿昭又没说错!”胡太后可不觉得自己不如冯太后。
  阿昭赶紧打住关于冯太后的话题,指头抹抹眼角并不存在的眼泪,哀声道,“阿兄有什么可忌惮攻讦的呢?”
  “阿兄连个传承衣钵之人都没有,难不成还能造反?!”阿昭继续道,“贺兰家总共就剩下三个人了,阿兄立志献身佛祖,臣一直陪伴陛下左右,还有个弟弟,是个不争气的,如今在草原放羊,至今也没有媳妇。”
  “咱们兄妹三人,身生死百事消,有什么可忌惮的。”
  胡太后听了觉得就是这个理。全天下人都会造反,就贺兰家不会!
  “再有。”阿昭再接再厉继续道,“如今国库空虚,各地刺史都递了折子,说是因着战火,田地荒废,收成不佳,交不上赋税。”
  “唯有阿兄来信,让我与太后不要着急,等他把徐州整治妥当,必然送粮入京。”说到这儿,阿昭声音拔高,“他们对朝堂不忠不孝,还不见得旁人一心报国吗?!”
  “就是这个理!”胡太后也生气了,拉着阿昭的手道,“阿昭你尽管去做,你的身后站的是朕!”
  阿昭心里松了一口气,心道这一关算是过了。谁知,提溜着的心还未全放心,就听胡太后道,“阿昭的胞弟还未娶妻?皇甫家有个……”
  不等胡太后说完,阿昭忙道,“陛下您有所不知…”说到这儿,阿昭扭捏一下,低声道,“我与阿弟虽是一母同胞,可我貌似阿母,阿弟却像阿爹。”
  反正阿暄如今大胡子一把,野人一般,将俊秀的面孔遮得七七八八。
  胡太后拉纤保媒的心思顿时浇灭——长得丑的可不能说给娘家姑娘们。
  “唉,你们家三孩子都不容易啊。”胡太后看向阿昭的眼神充满了慈爱。
  在胡太后跟前备了案,阿昭便大刀阔斧行动起来,直接昭告天下褒奖贺兰定在徐州的所作所为是为国为民之举,号召各州郡积极学习响应徐州做法。
  收到诏令的各州郡直接将诏书当柴火棍烧了——他们又不是疯了,均分田地和自掘祖坟有什么差别。
  作为曾经的利益既得者,其他州郡的长官是绝不会在自己的地盘上搞土地均分的。
  可是,有既得利益者,就有在土地兼并中的受害者,这些受害者中还有不少寒门——他们是识字的,也听得懂国家政令。
  阿昭一纸褒奖令如春风吹拂过荒原给无数人带来了生的希望。
  第一个反了的是徐州隔壁的兖州。
  这次领头造反的却是个文秀士人,打出的旗号不是反大魏,而是为国家清除地方虫豸——朝庭都下令恢复旧制、维护均田制,你地方官接令后却置之不理,这不是无视国家法度,与朝堂政令背道而驰吗?这样的地方官要来何用?杀了给朝堂省薪水!
  本来贺兰定对兖州民变没怎么在意,只下令在彭城的侯景和在北边的贺拔岳加强守备,防止兖州乱军趁机涌入徐州,扰乱了徐州的安稳。
  谁知,叛军没来,叛军头子主动来了。
  来者名为吴应,兖州济阴郡人。祖上也是出过名人的——太子四友之一的吴质,曹丕跟前的红人。
  然而,世事无常,曾经钟鸣鼎食的吴家日渐没落。到了吴应这一辈,家中只剩下茅屋三间、薄田两口、小鸡三两只。
  尽管家境中落,但是吴应的读书学习却没有落下,能书会写。
  然而,吴家早已滑落世家秩序之外,即便吴应自认一身本事,也无法出仕,连个小小县令都捞不着。顶多做个县令身旁的刀笔小吏。
  祖上吴质是太子之友,轮到自己竟沦为小小县令的狗腿子。吴应心有不甘,却有无法挣脱体制之下的无奈宿命。直到.....
  直到贺兰定盘踞徐州,大搞土地所有权收归共有,使用权均分百姓。一直在兖州郁郁不得志的吴应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重振吴家的机会来了!
  吴应纠集了几个和自己差不多境遇的刀笔吏,对着府兵衙役一通输出:“凭什么刺史郡守县太爷能有七八个小妾姨太,咱们这些实际做事,治理地方,维护百姓的却连肚子都填不饱?”
  “要是徐州刺史大人来做咱们的刺史就好了。”一个念头升起就如葫芦浮水,再也按不下去了。
  一个平白无奇的日子,兖州戍兵哗变,在吴应的带领下冲进刺史府,杀了刺史,抢了粮仓,夺了兵器库。
  这支有兵有粮有领导者的队伍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整个兖州,半月之内接连攻下平阳、任城等城。
  打着打着,领头者吴应察觉出不对来——攻城容易,治理难。而且等朝廷反应过来一定会派兵来剿,到时候自己就真成反贼了。这可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吴应不愧是读书人,脑子转得很快——与其让朝廷来平叛,不如自己主动投降,说不定还能混个一官半职回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