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综合其它>朝臣殿上> 第129章

第129章

  梅砚的那双杏眸里已经泛出了泪光,他心已柔软,却还是有些倔强得不愿落泪。
  梅氏遭难以后,他只在宋澜面前落过一次泪,翁翁说的不错,他确是太过刚强,这些年独自一人扛起了太多东西,又深埋内心的苦闷,也有不敢言明的情愫。
  好在他已经走到今天。
  自从宋澜给自己撑了一柄油纸伞,自从在浮山看过一轮红日,他便彻底释怀了,他真的看到了光明灿烂的前路。
  “翁翁,景怀知道了。”
  唐枕书一笑,知道自己的话梅砚是听进去了,又看了正在院子里浇花的宋澜和赵旌眠一眼,说:“方才翁翁与你阿公对陛下说,他若是待你不好,我们饶不了他。这话还得再说给你听一次,他若是待你不好,你就一封信写回来,我们替你出气。”
  梅砚的回答与宋澜一样,“他都要把命给景怀了,怎么会待景怀不好。”
  唐枕书又笑,伸手招呼了宋澜和赵旌眠,“茶都凉了,还不过来尝尝?”
  宋澜与赵旌眠一起回来坐下,然而当他看到赵旌眠尝着自己少傅煎的茶赞不绝口的时候,还是有些后悔。
  刚才那盏茶应该喝的!
  ——
  五日后,原江南巡抚刘岑安游街问斩,宋澜亲自监刑,钱塘百姓将刑场围了个水泄不通,等到刘岑安人头落地,可谓大快人心,百姓齐呼万岁,一场人心惶惶的民怨祸事终于归于平静。
  又过两日,新上任的江南巡抚和吴兴知县一同到了钱塘,在宋澜面前郑重拜见,立誓不负江南百姓。宋澜看着自己眼前在去年才通过秋闱入仕的年轻人,心中不胜欢喜,信心十足。
  这些事情全部定下来以后,就到了宋澜和梅砚该启程回盛京的日子。
  临行那日,祖孙数人依依惜别,唐枕书与赵旌眠嘱咐了好几遍,言语极其令人动容,连宋南曛都被感动地哭了鼻子。
  梅砚看了看天色,觉得再这么下去不是办法,又多宽慰了两位外祖几句。
  “翁翁和阿公放心,景怀在朝中任闲职,等不忙的时候自然再来探望两位外祖,届时多住几日,也好在外祖跟前尽孝。”
  唐枕书道:“若是不得空,也记得多写信,免得我们总是挂念。”
  梅砚正中应下。
  正要走,赵旌眠又想起一事来,说:“逢山如今在朝中忙,你嘱咐他不要太过操劳,年节休沐的时候,也记得回来看看。”
  梅砚刚要点头答应,一旁的宋澜就一拍脑袋,一蹦三尺高。
  “朕险些忘了说一件大事!”
  梅砚被他一惊一乍地吓了一跳,忙问出了什么事,却见宋澜笑嘻嘻地向唐枕书和赵旌眠保证说:“两位外祖放心,兄长今年必定是要回来的,且不会是一个人回来,多半还要带一个人回来。”妍珊婷
  “什么意思?”
  “昨天送来的奏折里有皇叔的折子,皇叔说,兄长前些日子已经上门提亲了!”
  梅毓梅逢山,求娶怀王幺女宋鸾音。
  作者有话说: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出自《论语·微子》,特此标明。
  第68章 请帖
  梅砚与宋澜拜别了两位外祖, 一行人快马加鞭回到了盛京城。
  路上走了八|九日,经钱塘江水,过金陵古城, 临徽州烟雨,到盛京城那一日,正是春景最盛的时候。
  城外浅草没过马蹄, 枝头春意正闹, 莺啼燕舞,暖风和煦。
  周禾亲自带了兵马在宫门口恭迎宋澜, 同行的还有梅毓、陆延生、杭越等一干重臣。
  宋澜与梅砚下了马车,环视一周,竟是先问起了孟颜渊。
  “子春, 怎么没看到左相?”
  周禾对此嗤之以鼻,有些嘲讽地说:“回陛下,前些时日倒春寒,左相一病不起, 已经告假多日了。”
  宋澜有些意外。
  “病了?太医去看过了吗?”
  周禾拱手:“太医已经去过了, 说左相就是染了风寒, 只是年纪大了,应该多修养。”
  宋澜便笑笑, “那就让左相多修养修养。”
  既是修身, 也是养性。
  此番宋澜亲赴江南料理民怨之事处理十分得当,既平息了民怨、处置了污吏, 又不失帝王威仪。这些日子以来江南地界已经传出不少颂赞皇帝的文章, 其余地方的百姓对宋澜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就说眼前的满朝文武里也已经有不少人对宋澜心服口服, 用梅砚的话来说, 他这次果真收获颇丰。
  若真有谁气得牙痒心肝疼, 那只能是如今正在抱病的左相孟颜渊了。
  宋澜抬头看了看盛京城晴朗明媚的天,转头对梅砚说:“去了一趟江南,也不知道盛京的倒春寒有多冷,竟害得左相染了风寒。”
  言外之意,孟颜渊究竟是冻病了还是气病了,并不好说。
  明眼人都知道宋澜这话里的深意,梅砚也只是从容地笑了笑,轻声道:“陛下,满朝文武都等着呢,先回宫吧。”
  宋澜含笑点点头,一众朝臣将宋澜跪迎回宫,声势浩大,不输当初的登基大典。
  宋澜不在的这段日子,朝中琐事本应由孟颜渊代为掌管,孟颜渊病后,担子就全落在了梅毓身上。
  也亏得做尚书令的人是梅毓,才能将朝堂打理得井井有条,不只吏治清明了许多,就连朝中党派都少了一半。
  宋澜回宫以后埋头朝政数日,最后做了个总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