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此时宫宴热闹,皇帝的脸色却不见明朗,突然出声:“皇后,方才皇子们施礼时,没看到太子,他去哪了?”
  后宫娘娘们与皇子们不是同时进殿。是以皇后先到,太子应该随皇子们后入殿。
  她也发现原该拜礼的“凤栖原”没了影儿。方才,她就问了匆匆而来的宋媪。宋媪满头冷汗,神色慌张地说那少年快要到金殿时,突然说闹肚子,快要憋不住了。
  无奈下,宋媪和两个宫女陪同她去了耳房。里面一直没动静。待宋媪起疑进去时,才发现耳房空空,那少年竟然不知去向。
  皇后一听,心都缩在一处,后悔自己太急切,急着陷害二皇子,走了这步险棋!
  那丫头竟然敢私逃,好大的胆子!
  恰在这时,皇帝出声询问太子下落,饶是汤皇后也不知该如何应对,只能勉强一笑:“那孩子昨夜贪凉,吃坏了肚,还请陛下见谅……”
  淳德帝眉头微微一蹙,谁不是从皇子熬过来的?
  举凡宫中这等庆典场合,皇子们头一天就开始茹素饮粥,不敢吃错胀气,耽误了殿前礼仪。
  那个不争气的东西,倒不会亏待自己,错过拜礼,真是无可救药!
  一旁的诸位嫔妃皇子们也面面相觑,低头偷笑,有些恨铁不成钢的老臣则急得叹气,恨不得亲自去替储君拉一拉肚子。
  就在这时,大殿门口的宫人突然高声禀报太子前来拜寿。
  宫殿里的人语声戛然而止,众人纷纷调转目光,看向殿门。
  而四年未出现在人前的太子,一身礼服长衫,金冠玉带,大步流星,翩然而至。那个头……似乎长高了不少。
  昔日瘦弱的娘娘腔如今竟然出落得利落高挑,让人眼前一亮。
  第3章
  不过太子殿下的眉眼倒没什么变化,巴掌大的脸儿似女儿家眉清目秀,目光明净,那细柳般的腰杆挺拔不少,显得人精神许多……
  凤栖原来到殿前,掀开衣袍,利落施礼,动作优雅娴熟,看不出在行宫被磋磨四年的落魄。
  淳德帝看了看被冷落多时的儿子,倒是略微缓了缓气——老四总算有了些堂堂男儿英气,走起路来不再是扭腰绵软的德行了。
  看来这几年的修身养性有些作用,想到这,他依旧余气未消,开口问:“怎么来晚了?是这四年来,对朕怀着怨气,心有不满吗?若是不想来,就滚回东宫去。”
  普通人家的儿子,跟老子闹脾气倒也没什么。可是帝王家的皇子,若敢对父君心存怨毒,简直找死!
  一旁的汤皇后默默倒吸一口气:该死的东西,偏偏闹幺蛾子,岂不是要坏她大事?
  那少年不见慌乱,抬头虔诚看向淳德帝,出声道:“启禀父皇,儿臣方才去御膳房做了寿面,是以行礼迟了,还请父皇降罪。”
  淳德帝看了看他衣袖处真的沾染些面粉,被气笑了:“荒唐!
  我大奉皇宫的御膳房,若没有你,就端不出一碗面了?”
  说到这,下面隐隐传来笑声,三皇子的笑声尤其大了些:“可显着他了!做面?还不如抹面粉扮上,给父皇扭腰唱一段呢!”
  汤皇后有些坐不住,连忙圆场:“迟到便是迟到,还不给你父皇赔罪,寻的都是什么借口!”
  “凤栖原”目光恳切,继续朝着淳德帝施礼道:“儿臣以前不知,我大奉民间原有儿女亲自给父亲做面贺寿的习俗。后来听行宫随侍的老太监讲,才知其中深意。面团劲道光滑,需要百揉千折地揉搓。其中辛苦,又有几人知?孩儿学着跟他做面,深有感悟——父母教养儿女,何尝不是劳心劳力?儿臣顽劣,让父皇费心,四年未能膝下尽孝,时时忏悔,如今也未及置办名贵寿礼,不若亲自做一碗长寿面,祈祷父皇安康长寿,还请父皇莫要嫌弃儿臣的粗鄙手艺。”
  说话间,他从御膳房跟来的太监那取过托盘,上面是一个金边深碗,里面是裹着金汤,浇着肉沫的汤面。
  一旁的老臣见此,也连忙打圆场,说民间的确有这等习俗。太子亲自做面,其心可嘉,虽然迟到,却也要原谅。
  没想到,以前三棍子打不出闷屁的鹌鹑胆老四,如今言语倒伶俐了许多。
  只是……毫无长进!下了戏台,却上锅台!
  淳德帝哼了一声,叫人将汤面呈上来:罢了!就敷衍吃一口,给下面讲情的老臣们一些薄面。
  太监银针试过后,皇帝面无表情看了看那碗面,伸手拿起筷子,夹起一根品尝。
  这几日,汉水泛滥,饿殍遍野,时有叛乱,淳德帝心内有火,胃口不甚好。这宫宴上多是礼部俗成的制式冷食,看着就饱。
  不过……这平平无奇的面条,一尝之下,跟宫里平日的调味大不相同,带着股酥麻鲜香,顿时让人胃口大开。
  淳德帝没忍住,又是吃了几口,还拿起调羹,饮了几口汤面,温热鲜活的汤水,让人的心里也是暖暖的。
  这下,一众妃嫔和皇子们都有些看傻眼了。
  看陛下的样子,不像作假,那面条真有那么好吃?
  淳德帝放了调羹,指了指汤面,问一旁跟来的御膳房的太监:“这味道有些独特,当真是太子亲自做的?”
  那太监连忙回答:“真是太子陛下做的,奴才在旁边看着,从和面,到下卤调汤,丝毫未假他人之手。”
  太子突然出现在御膳房,也吓了厨子们一跳,他们位卑,不敢阻拦太子,只能派人紧盯,免得太子生出弑君念头,往吃食里下毒,连累他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