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也正因为有凌一开始在江源县内教授农务,江源县今年收税比以往都要早,而且基本都收够了,成了阳州府最先把粮食运送到阳州的县。
  为此,阳州的知府还特意写信表扬了孟晚宁。
  其他县得知这个消息,纷纷来信询问孟晚宁如何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收齐粮税。要知道,百姓怕收粮太多太快,而官员们却只觉得收粮又慢又少。
  官场上的事凌一接触不到,自有孟晚宁去解决,她虽是假冒兄长身份当官,但从前也常在家听父兄聊起官场上的事,应付起来也并不难。
  孟晚宁的政绩好看了,其他县的县令纷纷求教,得知是因为有位农务差使的功劳,便拐弯抹角想把此人请回来。
  当然,这其中免不了要和孟晚宁打交道,有送字画的,有送钱的,更有甚者,送美人。气得孟晚宁在书房破口大骂,骂了半天还是只能自己平复心情,她第二天就去了趟鹿鸣涧,询问凌一二人意见。
  第242章 贤王
  既然其他县要凌一帮忙传授农学,那必不可能免费帮忙,凌一也不会简单粗暴地索要钱财,她要的不是钱财,而是来往两县做生意的商引。
  在大燕,小商贩只能困于一地,但大商贾却能来往各地,其主要原因出了大商贾有钱能请得起镖师护送货物,有多种运货途径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商引。
  商引也称路引,是百姓流动于各地的凭证,商人若是想从本地运输货物销往外地,那就得从各官府那儿购买商引,不同货物也有不同的商引,价钱也因各地的官府而有所不同。
  凌一所讨要的商引,那便是希望受了她帮助的县,能在她做生意的时候给她行个方便,不说免了她的商引,至少别买商引的时候是一个价钱,到了城门口,又改口索要更多钱。
  这种事不是没有,曾经有某个县的商引,前天卖给了商人, 第二天商人拿着商引去,结果发现过期了,人家发了新的商引,商人又得重新购买,旧的不作数。
  这种来往各地的生意,凌一和鹿县的夫妻俩合作时被提了醒,她也吃过亏,可不想再吃了。
  朝令夕改这种事在大燕并不算稀奇,官府统治百姓,也并不依靠所谓威信,而是靠武力和剥削。
  凌一的要求不算走后门,她只是想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况且,她又没说不买商引,只是让各县县令别逮着她薅。
  孟晚宁听后,爽快答应了凌一这个要求,她会和其他县县令提的。
  与此同时,她又觉得羞愧,朝令夕改这事,怎么听都觉得官比匪好不到哪里去,她也是官,自然觉得脸上无光。
  凌一看出对方的惭愧,问:“孟大人,可曾想过有朝一日,只为民当官,为自己做事,而不必与这些人同流合污?”
  孟晚宁皱眉:“怎能不想,可如今的大燕……”
  她作为一个远离京城的县令,也从最近频繁更改的政令看出来大燕朝廷的腐败无能,可她又有什么办法,上头那几位斗得厉害,她的父亲便是受此牵连,导致全家只能跟着兄长南下,死得只剩下她一人。
  其实大燕的乱,不仅仅是太后党和赵麟党的争斗,赵麟党此时还没冒头呢,毕竟没人敢大张旗鼓地找赵麟,要知道,当初赵麟的部下是用了一场大火,帮助赵麟金蝉脱壳,让太后党以为他已经烧死在狱中。
  即便太后党都不信他会这么轻易烧死在狱中,但明面上只能草草结案。
  赵麟党哪里敢走漏一点风声,找到了赵麟,也只敢暗中提携他,只可惜丁章自己的职位也不算高,两“师徒”目前只能在虎啸营谋划。
  距上次赵麟在凌一这儿自讨羞辱后,他回去没多久就投身虎啸营,从猎户转军户了。他是不在乎自己孩子的未来,反正在他看来,他总有一天功成名就,孩子们也会跟着他恢复皇嗣的身份,不可能困于军户这个身份。
  即便赵麟党隐忍不发,但太后党也不好过,先皇子嗣可不仅仅只有几个,先皇那个拈花惹草的yin荡性子,光私生子就不知道有多少,更别说后宫子嗣了。
  赵麟是大皇子,如今在位的小皇帝都已经十九岁了,除此外还有十位皇子。
  有的皇子封王后老老实实滚去封地,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过日子。有的却并不老实,其中属太后的的外甥贤王势力最大。
  贤王乃先皇与太后亲妹妹宜妃所生,先皇后宫嫔妃很多,有的嫔妃彼此之间也都沾亲带故,太后亲妹比先皇小十岁也被纳入后宫,贤王便是她最大的儿子。
  贤王和太后的关系很是微妙,其生母宜妃病逝,他便由太后亲自抚养,此人和如今的小皇帝既有先皇血脉,又*和太后有血缘关系。
  且因为养在太后名下,和太后的关系十分亲近,为人贤明,德才兼备,被先皇封王时取了贤字。
  赵麟没死前,太后母族都在帮着太后弄死赵麟,后来赵麟“死了”,和贤王亲近的一脉就开始动了心思。
  其实也不怪她们有小心思,如今的小皇帝妥妥的暴君,他后宫倒是不如先皇那样庞大,并不是因为他不爱美人,而是因为他爱折磨美人。
  小皇帝年十九,在普通人家都下地干活好几年了,但他偏爱折磨人,具有极强的暴力倾向,除了一些为了往上爬不择手段的大臣,多数臣子都不愿意把女儿送进后宫。因为还不等女儿成为小皇帝枕边人吹吹耳旁风,就先被小皇帝折磨死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