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这一路,等他们回去,发现基地从原本的两千多人,增至五千多人。?????
  她出去的才半个月吧?
  第127章 陈年旧案
  半个月冒出五千多人,简直离谱……
  但也证明了,附近的灾情真的很麻烦。
  事实上,赵小宝带回来的人,也已经好几百人了。
  其中被驴车拖回来就有二十来个孩子,十几个老年人。
  那些原本在等死的老年人,怎么都没想到,本该被抛弃的他们,硬生生的被长公主派人拉上了驴车。
  就这么拖了回来,喝上小米粥的他们,脸上的表情还是懵的。
  毕竟这样的光景,能活下来,简直就是奇迹。
  或许他们想不明白,完全是拖累,没有什么生产力的他们,为什么会被救回来。
  不过赵小宝不可能跟他们去解释那么多,看到活人不救,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去死,这跟畜生有什么区别?
  总不能他们连牲口都不如吧?
  让人去安排好,赵小宝才瞧见黑脸的包拯,哦,包拯的脸本来就黑,那没事了。
  “殿下。”包拯很想吐槽,这公主太会甩锅了。
  “啊,包大人,我刚回来累的很,等我休息好了再聊,再见!”赵小宝直接开溜。
  包拯就算想抗议,也没赵小宝轻功厉害。
  一眨眼的时间,赵小宝已经上了三楼。
  会轻功了不起!
  确实了不起,包拯压根追不上!
  无语的他只能去处理赈灾的事,来了半个月了,他觉得基地做的还挺好的。
  只是这地方,要负担五千多人的吃喝拉撒,压力也是不小。
  是不是多弄些地方,分散压力。
  反正模式都差不多,粮食充足的情况下,让百姓帮忙干活。
  还拿上了赵小宝提供的地下水脉络图,这要是真的话,他们完全可以自行挖井,缓减旱情的压力。
  所以包拯也顾不上赵小宝坑他的事,让人带着脉络图,去挖井先。
  在生死攸关的时候,那些后宫的,都是小事。
  没有比百姓的性命,更重要的。
  无论是李氏还是官家,分别了二十多年,也不着急那一时半刻的。
  骨肉分离固然痛苦,可百姓的生死离别,就不痛苦了吗?
  包拯的决定,无人能说什么。
  就算要回京,也得等赈灾结束后,班师回朝才行。
  李氏也不是那种不通情达理的人,知道自己回京有望了以后,她的心态更加的平和了。
  事实上无论是杜琼真还是狄王妃,都快忙疯了。
  这灾情这么严重,她们怎么可能只眼睁睁的看着?
  帮忙是肯定的,要不是李氏眼睛不太好,她其实也是想要帮忙的。
  一个月后,不断的传来,挖出水井的好消息,包拯那黑脸都好看了不少。
  只是难民还在不断的增加,赵小宝那基地来的流民,已经超过了八千。
  那基地的外围,逐渐被建起了围楼,没有赵小宝住的高,但可以提供给百姓更多的住房。
  建造起来也没有太大的难度,因为是给流民住的,他们建造的热情别提多高了。
  哪怕没有粮食,他们也要想办法过冬的。
  等到十月十一月,总不能害住在四处漏风的窝棚里吧?
  除了围楼,基地也建造了一些两层的小院子,给与那些大的家庭居住。
  每天晚上,流民还会自发的巡逻。
  谁能相信这八千多流民的地方,连一起盗窃抢劫的案子都不曾发生过。
  说出来简直惊人,但他们就是这么做到了。
  房子建好了,人就住进去了,比起住在窝棚里,当然是这样的房屋更有安全感。
  一层的房子里,都砌上了火炕,到了冬天的时候,烧上整个床都暖和。
  楼上也是走的烟道,不像围楼,用的是锅炉。
  当然了,新建的围楼,弄不了锅炉,屋内都有炉子,每个房间都不算大,炉子也足够暖和。
  因为有充足的煤炭,也不必上山去砍柴。
  否则八千多人烧火那得砍光山上所有的树木了吧?
  更何况这基地又不止有难民,还有当初赵小宝带来和招揽的工匠们。
  开荒的百姓也有不少,因为这边好,他们直接就留了下来不走了。
  光是这些就少说有两千多人,加起来那都一万多人口了。
  一个镇上都没他们人多,这吃喝拉撒的。
  哪怕旱情严重,留下的百姓眼里有活,等下雨了,他们就能种地了。
  早晨天气还算凉快的时候,就在地里忙活开。
  只等有雨的日子,快点到来。
  别说是他们了,就是赵小宝,也期望雨水快点来。
  可惜系统检测,这水汽不够,想下雨?没门!
  当初好似听故事的时候,说是陈州大旱三年,不会是真的吧?
  真要是三年的时光,怕是陈州百姓损失惨重了要。
  这都大半年过去了,去年也没怎么下雨。
  真当是本就干旱的日子,越发的雪上加霜。
  冬天还特别的冷,真是不给百姓活路啊……
  好在赵小宝当年提出建造水库,全国上下,已经是建造了好些水库了。
  所以轻微的旱情,还是很容易解决的,开闸放水的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