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话音刚落,就听厅堂外传来脚步声,紧接着是男子浑厚的说话声。
“你们姑嫂两个怎么还拌起嘴了,都别吵了。”
进来的是大理寺少卿何光举,何氏的嫡亲哥哥。
何光举身后是何光赋,何氏药材行明面上的主事人。
两人进来后,何氏和许氏也都冷静了下来。
几人见了礼,分宾主坐下。
何光举听说送去苏家的药材都发霉了,不动声色看了眼何光赋。
何光赋心虚地别过脸,不敢直视,何光举立马就明白了个中内情。
开口说道:“妹妹也别着急,可能是库房的人疏忽了。那些药材我让人拉走,再给你送新的过去。”
“至于这些……”他看了何光赋一眼,“直接拉到城外销毁吧。”
何光赋闻言立马急了,这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怎么能销毁?
“堂兄,三思啊,那可不是小数目。”
这个堂兄哪都好,对族里兄弟仗义,也愿意提携同族。唯独办事太过迂腐,一点不会变通。
做生意不会变通怎么行?若是都听他的,何家怎么可能赚这么多银子?
所以何光赋在外主事,有些事跟何光举说,有些事则不说,有些事说一半留一半。
就像给苏家的这批药材,里面有不少发霉的,何光赋便没说。
“发霉的药材,不销毁还能卖出去不成?咱们赚银子,可也不能坑了别人的性命。”
何光赋又低声劝了两句,但是何光举决意这么做,怎么劝都不为所动。
何光赋急了,忽然心思一动,开口说道:“堂兄,朝廷不是想让咱们家赈灾么?我看用这批药材正好。”
“领这些药的都是穷苦灾民,他们连药都没怎么见过,更别提分辨药材是不是好的。”
“到时候咱们把好的分下去,不好的直接就地熬药,每日发一碗。朝廷和百姓说咱们仁义,咱们还省下了银子。”
何光赋越说越觉得这个主意好,不过是一群蝼蚁,能喝上药就不错了,还指望给他们上好的药材么?
何光举听到后面,眉头皱的越发紧了。
“这怎么行,这若是闹出人命……”
何光赋闻言劝道:“就算出了人命,也是冻死的,饿死的。跟咱们有什么关系?咱们的药材可不能填饱肚子,更不能起死回生。”
说完,何光赋给许氏使了一个眼色,示意她劝劝。
许氏这几年没少得何光赋的好处,再加上她也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便开口劝道:“老爷,五堂弟说的有道理,这样咱们能省下不少银子。”
“都是给灾民的,能吃出什么问题?”
“再说也不只咱们家这样,朝廷放粮都是放最末等的粮。”
不过这次赈灾,粮食反而是最不缺的,各州府的存粮足够救济灾民。
最后在何光赋和许氏的劝说下,何光举终于点头同意,赈灾的药材用这批发霉的药材。
“那就差人把发霉的药材拉回来吧。”
何光赋闻言说到:“我看不如把这件事就交给苏家,年底了,我那边忙的很。”
“当然了,咱们也不让苏家白忙活,省下的银子,分给他们三成,算是给你们的辛苦费。”
何氏眉目一亮,追问道:“那我们铺子的药材……”
何光赋回道:“自然是补上新的进去,总不能让你们没药材卖。”
何氏粗略算了一下,这批发霉的药材,总共有七八万两的。
三成,就是两万多两。
这对苏家来说,可不是小数目了。
她跟何光赋还有许氏一样,丝毫不觉得给灾民吃发霉的药材有什么不对。
何光举也没多想,以为何光赋是心存愧疚,所以补偿苏家。
何光赋又对何氏说道:“堂姐,咱们要送新的药材到苏家,我这边要走一下账。”
“稍后我亲自拟好文书,还要麻烦表姐签字画押。”
“不然时间长了,查起账目发现少了这么多药材,我可就说不清楚了。”
何氏不疑有他,“这是应当的,堂弟只管拟了文书,我来签字画押。”
第352章 信念
之后的几天,京城赈灾一事有条不紊地进行。
户部在城中有一处宅子,之前是仓库。如今全部空了出来,用来赈灾。
负责赈灾的几家商户,也把都系都拉到了分属的库房,外面支着棚子。除了棉衣,木炭,和药材之外,还有户部施粥的棚子。
每日灾民过来,依次领取木炭,再喝一碗驱寒的汤药和一碗粥。
木炭每日领取,是为了根据天气调整发放的数量。
当然,这些并不是谁都能领的。所有灾民,都要经过户部衙门核查认可,才能拿着凭据去领东西。
这些灾民,都是京城原本就贫苦的百姓。她们没钱买厚实的棉衣,没钱买炭火。甚至就连家里的门窗,都是破的。
若是往年京城的天气还好,顶多吃点苦,受点罪。熬一熬,总能熬过去。可今年这要命的天气,还有下起来就不停的大雪。她们就算拼了命熬,也难熬过去。
朝廷赈灾,等于给了这些人一条活路。
这几日风雪很大,好在灾民都住的不远。户部这处仓库,本就在贫苦百姓最多的东市,用来赈灾倒是正方便。
最先开始赈灾的苏顺慈,棉衣是第一批需要发放下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