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但是臣有个提议,能不能让龙禁卫去请,防止有人通风报信,私下窜供。”
众所周知,这宫里的太监都有可能被买通的,但是龙禁卫不会。
宣德帝闻言招了傅仪上殿,下令由他派龙禁卫分头去通传,这几人不要私下往来。
最先上殿的李云州,走到大殿中间行了礼。
宣德帝示意金御史把刚才的话再说一遍,李云州来了,谁送去的粮草自然一问便知。
金御史便又说了一遍,包括把对沈之修的怀疑,也都一句不落的说了。
李云州上上下下扫了金御史几眼,唇角扬起一抹嘲弄的笑意。
“北疆缺衣少粮的时候,金御史在做什么?怕是整日跟人推杯换盏左拥右抱吧?”
“本王带着将士和鞑子浴血奋战,林家这次也出了大力,才能有这开疆拓土的功绩。金御史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要把我们都定罪了?”
他不自觉冷笑一声,“金御史是凭着一张胡诌的嘴,在朝堂立足的吧?若鞑子兵临城下,我看头一个叛国的就是你这样的。”
李家这位四少爷,从前在京城并不惹人注意。不少人对他的印象都是少年书生,性子内敛。回京后这几日,面对同僚更是客气谦逊。
可今日上了乾阳殿,一张嘴却骂的金御史说不出话。尤其那句叛国,这若是性子烈点的,怕是要撞死在乾阳殿了。
金御史一张脸涨的通红,没想到这位宁王殿下嘴皮子这么利索,说话一点情面都不留。
但是面对这位小爷,金御史还真不敢太过分。
朝臣能动,哪怕是内阁首辅,也有拉下马的可能。
但是皇上的至亲却不同,皇上想庇护,谁也动不得。
所以他赔着笑对李云州解释道:“宁王殿下误会了,臣没有怀疑殿下和北疆将领的意思。臣今日弹劾的是沈阁老,他意图收买军心。”
李云州神色莫名,“金御史若是年纪大了,就告老吧。本王听了半天,也没听出这事跟沈阁老有什么关系。”
恰好此时龙禁卫带着林无尘和苏清妤上了大殿,众人的目光又移向大殿门口。
李云州忽然看向户部尚书赵子易。
“赵尚书,本王前几日跟你说的,在北疆买了批粮草还没给银子。你当时怎么说的?让我等几日,秋天税收上来再给结算。”
“本王体谅国库吃紧,也想等几日,但是金御史等不了。这银子你再不给,林家和沈家的屎盆子就要扣下来了。”
“正好林三少爷来了,户部赶紧准备银子吧。”
第465章 欺君之罪,不可轻饶
赵子易出身寒门,是宣德八年的探花郎,通晓农桑经济。徐阁老在任的时候,重用门下弟子,他一直不得志。
陈阁老上台后,时任户部尚书的沈之修去了吏部,推举赵子易做了户部尚书。
赵子易上台后,宣德帝对他也颇为关注。这人说话行事并不迂腐,也从不跟皇上和内阁哭穷。
没银子,就想办法筹措银子。拆东墙补西墙这一套,被他玩儿的极为顺溜。
起码以沈之修的眼光,深觉赵子易比他适合在户部。
今日金御史一上殿,赵子易就一脸兴奋地看热闹。这事怎么看,都跟他没什么关系。
他正看的起劲,心里夸赞成王反应灵敏,可这瓜就忽然砸到他头上了。
赵尚书立马收敛了神情,一本正经地上前。
“之前说好的事,宁王殿下怎么变卦了呢?”
宣德帝看向李云州,“这到底怎么回事?”
李云州拱手说道:“回皇上的话,事情很简单,那时候北疆缺粮少衣。恰好林家的商队在边城附近,臣就买了一批粮食,棉衣,炭火和药材。”
“当时臣身上没银子,只能给林家打了欠条。”
“林家那位商队的主事人丝毫没迟疑,说就算不给钱也没什么。他们就当为大周出一份力,东家也常赈灾,他回去一说,东家也不会怪罪。”
“臣想,哪能白拿人家东西,所以执意打了欠条。这事臣前几日还跟皇上说过,您可能政务繁忙,给忘了。”
宣德帝隐约记得有这事,当时李云州随便一说,他顺耳一听。
金御史听李云州一个巧合就解释了,哪里能善罢甘休。
直接看向苏清妤,“臣想问问沈三夫人,为何忽然筹措了那么冬衣?”
在金御史看来,宁王出自李家,当然对朝堂之事应对自如。但是沈三夫人一介女眷,林三少爷出身商贾之家,两人总不会像宁王这么难缠。
从这两人入手,兴许就能找到给沈之修定罪的证据。
苏清妤今日一身葱绿色西番花刻丝综裙,金镶翡翠的首饰。挺直着脊背站在大殿中间,沉着端庄。
听了金御史的话,苏清妤开口说道:“臣妇娘亲出身商贾之家,所以臣妇也好经商之道。筹措冬衣给三表哥,是想借着林家的商队把衣服卖到边城。”
“这也有错?”
金御史追问,“去岁冬天是寒冬,那些棉衣在京城也卖的掉,怎么就非要卖到边城?”
“还是说,卖衣裳是假,借机收买军心是真。”
苏清妤嘲讽地看了金御史一眼,“金御史难道不知道么?北疆边城,比京城冷的多。”
“那些衣服确实在哪都卖得掉,但是卖到边城,就能救下不少百姓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