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虞苏时的话里带着犹豫和不自信,因为今早岛上的居民告诉过他,镇子上卖白茶糕的铺子有许多,几十年的老铺子也有因为台风或毁或搬迁换地的,甚至老板都可能换了三代,更别提有些铺子还倒闭了。最重要的是,他父亲怀念的那个白茶糕他一没见过二没尝过,丝毫没一个参考物,完全是盲目努力。
  “也没那么麻烦。”看出虞苏时的纠结和失落,姜鹤道:“渔头村在岛的东南方位,学校是在东北角,你爸上学走的路最大可能是渔东路和镇东街,我们就先从这两条路开始找。而且按你说的,这铺子要是还在,肯定得是老字号了,南盂岛屁大点地,咱还能找不到?”
  这话实打实带给虞苏时一些安慰,两人很快再次出发,先去的渔东路两家老字号,都因为几十年前经营店铺的没有女孩而被排除掉。后来进镇东街打探到一半,姜鹤像是突然确定了什么,带着虞苏时来到了码头附近的一家茶楼前。
  茶楼的主人是外地人,店面是他在五年前接手的,时间太长,以至于姜鹤差点忘记这里以前就只是一个卖白茶糕的小作坊。
  茶楼主人道:“前东家上了年纪,五年前查出来老年痴呆后做不了买卖,我一看这地理位置靠近码头就想着生意肯定不错啊,就让老太太把铺子转给我做茶楼。那会儿老太太清醒的日子还多,跟我说她可以转但有要求。首先是铺子的名字不能改只能叫‘晓晓的小铺子’,其次是不管我卖什么东西,她做的白茶糕必须在。这不,到今年第五年了,老人家啥也记不得了,但每天早上都还会往我这里送糕。”
  “喏喏喏姜老板,老太太就在那呢。”主人家从账台后面走出来,指着店里东北角的一个老妇人又道:“她早上送完糕就会在那一直坐着,偶尔和客人们聊几句,什么时候我店打烊了什么时候离开,每天都是如此,。”
  姜鹤笑着朝人道了谢,对方回了句“客气啥”,前者朝虞苏时看了看,发现对方眼睛一直盯着老人看后又道:“老太太送的白茶糕还有吗?”
  虞苏时收回视线,狭长的睫羽轻轻地往姜鹤的方向动了动。
  “不巧,老太太每次送都是一小篮,数量不多,一般刚开门十分钟不到就能卖完,后面上的都是自家师傅做的。这糕就得趁热吃才香,老板要是想吃的话等明儿早我给您留些?”
  姜鹤也没跟人客气:“行。那您先忙着,我带朋友过去看看。”
  茶楼的一层是散客区域,与店门成一条直线的另外一间厅的墙体是一整扇玻璃窗,靠近玻璃窗坐下,视野相对开阔,若是位置选得好,整个码头也可一览无遗。
  姜鹤走近后开口喊人柳阿奶,老太太没反应,是不太记得这个称呼了。
  姜鹤上次见柳阿奶还是在春节,和小时候记忆里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模样,如今身形瘦削,皮肤布满皱纹,满头尽是青丝。说句不好听的,就跟阳光下晒缩水的萝卜一样。但衣服上的味道还是令人熟悉的,一靠近,空气里弥漫着白茶和茉莉花交融的清雅味道。
  她如今独自一人生活,虽然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但依旧能够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这些从她的衣着打扮上不难看出。
  “阿奶应该是在这儿等她孙女。”姜鹤朝虞苏时解释,随后找了旁边的位置坐下:“晓晓是她孙女。”
  大概是从去年年底开始的,柳阿奶的记忆逐渐退至到近乎空白的程度。死去的老伴儿、儿子儿媳、周围的邻居等等,她统统都不记得。
  唯一她和人聊天时会突然之间念叨起的只有她孙女,叫孙婧睿,小名叫晓晓。
  “你说这老太太哈,明明上一秒刚做过的事情下一秒就有可能不记得了,但岛上有两条路线老太太却记得门清。”
  姜鹤道:“一条是老太太家到学校的,一条是从家到铺子旧址的。”
  一条是晓晓的上下学路,一条是晓晓离归家的路。
  第7章 好难吃
  姜鹤告诉虞苏时,他要找的那家白茶糕铺子大概率是柳阿奶的。
  “我上小学时经常给人哄得高高兴兴地骗糕吃,那会儿柳阿奶的铺子就在东街巷尾那块。跟我家一楼结构一样,直接从山体里凿出来的小小一间,只卖白茶糕,经营了几十年,我爸小时候都去买过她家的糕。后来是我去市里读初中那年,柳阿奶才把铺子迁到了码头这里,那年也是她孙女上大学的时候。”
  “这位奶奶什么都不记得了吗?”虞苏时问。
  他静静地看向柳阿奶,老人脸上虽然皱纹横生,但精神气十足,她面前的小竹制桌上放着一碟糕点和一壶茶,手里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偶尔才抬头望向窗外。
  如若不是姜鹤说老太太是在等人,虞苏时反而会认为她是在惬意地享受下午茶。
  “记不得了。”姜鹤给自己和虞苏时分别倒了白水,补充说:“就连对她孙女晓晓的记忆也只是停留在刚上大学那一年。”
  姜鹤的话音刚落,方才还沉浸看书的老人就朝他投来视线。
  “嗳,我有一个孙女也叫晓晓。”
  老人说完这话又转过头继续看书,虞苏时问姜鹤:“晓晓去世了?”
  正在喝水的姜鹤猛地咳了几声:“啊?……不是,没有。”
  虞苏时狐疑地看着姜鹤,这还是他第一次在对方脸上看到不知所措的神情,怪稀奇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