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也是防止他们将种子当成没用的东西扔了。
随后,李乐只将画好的棉花递到萧宣手中,看着萧宣远去的背影,李乐只也只能希望皇帝的动作能够快一点,这样,这个冬天,也能有一部分人能够温暖地过冬。
……
八百里加急,萧宣提起李乐只算到的事,还包括对雪灾的猜测也一并写了上去,赵帝收到画有棉花的图纸后,立马安排人前去汉川,找到画中的棉絮,并将其采摘运送到梁州,豫州,荆州三地。
而有李乐只画的图纸,还有当地汉川人的指路,赵帝的派过去的人没有耗费多少时间,就在汉川找到一大片野棉花。
看着那成片成片,遥遥无际的白色棉絮,前来寻找的人都愣在原地,他们此次前来,也就三两人,而汉川的棉花,那是仅凭他们可是带不走的,何况,这棉花还是要运往边关重地的物质,岂是能够磨洋工,敷衍了事的。
三人没有办法,想给赵帝传信后,又在当地请人一同过来采摘,这才在三天内将棉花全部采摘完毕。
采摘过程中,又发现白色棉絮中有黑色的东西,想起画上所写,这应该是白色棉絮的种子,几人没有敢乱来,将东西采摘好后,分批运往梁州,豫州,荆州,并在信中说起白色棉絮和里面的种子的事情。
除去豫州,梁州,荆州都收到了京中的来信,皆知晓棉花的贵重,完全不敢有任何的轻视之心,特别是知晓边关有可能会发生雪灾的事情侯,他们更是将棉花当成宝物一样看守起来。
按照豫州寄来的信件,将棉絮和种子剥离,随后将棉絮塞进衣服内,一件件地发给城内的人,特别是守关的将士,都得到了一件棉衣。
当这衣服穿上身后,众人瞬间觉得身上暖和起来了,在外面来回走动,除了脸被寒风刮得生疼以外,冰凉凉的四肢开始有了温度,身子也没有那么冷了。
一个二个都将发给自己的棉花当成至宝。
原本还有人要脱下来供着的,或是将衣服还回去,其中一老者道:“大人,这样暖和的衣服,还是将士们更需要,将士们守关,冷不得。”
“老人家放心,能拿出来的,你们放心用,这也是李道长的吩咐,年老者和幼童者优先分得一件,至于将士们,他们数十年都是如此过的,不必担忧他们。”
老人家眼眶红润了几分,他抹了抹眼角的泪,嘴边连连感谢,在那位大人的安抚下,才敢将衣服收下,放心大胆地用。
他们从前,天寒地冻,为了一口口粮,都要先紧着后代,他们这些老家伙,都是半只脚踏进棺材里的人,冬天太冷,熬不过去就熬不过去,大不了裹尸布一裹,找个地埋了。
没想到今日,居然还有人惦记他们这些老人家,这让老人家心口一酸,默默替那位李道长祈祷着,希望他能够长命百岁。
运送到三地的棉花,刚好供应了三地的人,除了青壮年者未有,其余年老者和年幼者,再加上守关的将士,都得到了一件。
除此之外,也因会有雪灾发生的事,纷纷猜测是雪下得太大,压垮了房屋,这才导致不少人在雪灾中丧生。
只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把不少人都难住了,加盖房梁,以免塌方,这工程可不小,不是谁都能承受住的。
本来有些人家境贫寒,四处漏风,屋子那是修修补补过冬,还有的睡在野观里。
最后没办法,睡在野观里的,只要野观不是四处漏风,便让对方将道观修得坚固一点,可别被大雪压得,屋子垮了。
而有的听闻这事后,搬到窑洞里,窑洞里放上吃的和木柴,准备将就地过一整个冬天。
剩下的那些没有办法的,三地都搭建了临时住所,让他们住进去,确保每一个人都能活下去。
……
李乐只也在豫州,见到了太多他从前没有见过的场景,看着那些人生活艰苦,他心底万分沉重,唯一能称得上是好消息的。
那就是家家都有余粮,省着点吃还是能熬过这个冬天的,况且,李乐只没有来之前,他们也是这么过去的。
这也让李乐只想到了高产量的红薯和土豆,也不知道这个地界有没有。
李乐只准备算一算,看看能不能在大梁境内找到。
他正要算时,想起来,高产量的红薯和土豆都是通过技术培养而成,现在找到的野土豆和野红薯,未必能有那么高的产量。
想要高产量,还要将栽培技术算出来,幸好这事也难不倒他。
李乐只便将土豆和红薯的都算了出来,除此之外,还配有栽培技术。
只是,虽然算到了土豆和红薯,但想要拿到这两样东西,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何况现在还是下雪天,更不是适合出行去寻找土豆和红薯的时候,李乐只也只能将这两物让萧宣上报给赵帝。
就说他算到了高产量的作物,名叫土豆和红薯,要漂洋过海才能找到。
但有土豆和红薯的岛屿,距离他们也不算是很远,但真的想要拿到,那还要费不小的心力,首先就要造船业发展起来,才能不会让人漂洋过海,还未抵达那块地方,就掉进海里,葬身鱼腹。
这是一次耗时长久的事。
若是放在一般人的身上,万万不会相信这世上居然还有如此神物,不挑地方,极易存活,还能亩产几千斤,这样的高产量。